專訪》未來電動車的「五種樣貌」 工研院胡竹生:台灣商機就藏在其中

2021-07-09 16:06

? 人氣

「車內時間」藏商機,軟體人才將出頭

伴隨自動駕駛功能,也衍生出一種新樣貌──車內時間該如何應用,胡竹生指出,在非疫情期間,一般情況下許多人每天花在交通上的時間都超過1小時,過去只能專心開車,但隨著自動駕駛慢慢落實,未來勢必發生改變,「我把它定義為在行車時間中的行為範圍擴大,包含滑手機在內,如果全世界的人累積起來,這是很龐大的時間量,幾乎所有網路服務公司都相當重視這個機會,如何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也是新創的好題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他也擔憂軟體人才將是台灣的一大挑戰,「未來電動車大概有五成以上的商業機會在軟體上,這一塊有很大的商機,但這也是台灣最大的弱點,因為台灣向來是硬體導向,未來應該要思考,怎麼培養一些企業做軟硬整合,怎樣培養一些軟體公司,讓人才留在台灣。近期,我觀察到廣達、鴻海、鴻華、緯創等大廠都在加大軟體人才的力道,我覺得是很好的轉變。」

在胡竹生眼中,未來透過車聯網功能,車與車之間互相溝通,可望降低交通事故、解決交通阻塞問題,讓用路效率更高,將成為未來電動車的第四種樣貌,「這牽涉到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還有降低社會損失,絕對會是一個重要方向。」

「關於電動車,很多人都太著重在零組件、供應鏈,在製造車子這件事情上,可是不要忘記了,裡面最後還有一塊,也是最重要的──服務。」胡竹生提醒,最後一種樣貌、也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無形的服務。

他接著說:「該怎樣拿車子來做服務?最簡單的例子,Uber善用既有的車輛,就建立了龐大的行動服務公司,未來電動車、智慧車輛的想像空間又會更大,問題是,我們的產業是否可以發展出創新的服務模式,進而複製到全世界,我覺得這中間有非常大的機會。」

對此,胡竹生給出的建議是,台灣礙於市場規模較小,應巧妙發揮試驗的功能,「我們應該不是以台灣的內需市場來發展服務,而是針對服務,去發展一些對應的系統與工具,推給全世界服務相關的市場。台灣或許沒有一個大市場,但是可以讓我們做早期的布建及驗證,因為台灣的經濟規模對服務經營有很大的挑戰,同時可以做軟硬帶服務的推動,再把成熟的技術、模組與競爭力往外推廣。」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