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汽車大廠都跨足要大舉投入電動車,凸顯電動車趨勢不可擋。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執行長鄭顯聰今(7/16)日表示,疫情衝擊下,對電動車來說反而是很棒的機會,比如要隔離14天,由於電動車功能太多想像空間,「關在車子14天是很快樂的事」,包括量體溫、測量PM2.5、遠距看病等,對電動車發展反而是不可限量;同時提到台灣發展電動車最大挑戰就是市場不夠大,一定要放眼全球當出海口。
鄭顯聰出席《風傳媒》主辦的「電動車2025黃金交叉全面解密」座談會上分享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現狀,並分享MIH的進度和使命。
鄭顯聰指出,目前全球所有EV市場 走最快的是歐洲和中國,雖然特斯拉是從美國出來,但區域的量還沒那麼多。在中國部分,鄭顯聰表示,幾個比較大、已經起步的公司,像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互聯網公司,分別推出阿波羅、斑馬智行、騰訊車聯、鴻蒙系統,這四家企業在電動車和智能領域的鋪墊已經做很多動作。
電動車處在戰國時代
綜觀全球的電動車發展現況,鄭顯聰表示,以全球最大的幾家車廠特斯拉、福斯、豐田、蔚來等,大部分作自己內置、自己公司開發系統、架在自家系統裡,以特斯拉為例,他的IVI、Linux系統都是內製,簡言之,各家大廠都嘗試做封閉的系統。
鄭顯聰表示,然而高端的歐洲大品牌,卻必須跟其他軟體業者合作,像是奧迪找上騰訊、阿里巴巴合作、百度;寶馬找阿里巴巴;賓士找華為等等,因為要自己分出資源來做系統還是滿困難的。有趣的是,這些車廠和軟體平台業者在合作時,都是「看著對方在幹嘛」、想找跟對方契合的地方,也就是一種complementation(互補)或overlap(重疊),「(電動車)戰國時期」就是這樣的狀態。
另一方面,鄭顯聰表示,全球高端的汽車大廠都在做整合,科技業也因此和汽車業脫不開關係,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廣汽、長安、吉利等等都和騰訊、百度、華為有合作,甚至最近連小米、OPPO都要做車,但究竟是真的要做車?還是跟別人一起合作?鄭顯聰認為,肯定是要合作的。
鄭顯聰表示,一開始這些互聯網公司僅把車子當作工具,以「互聯網+」、也就是「互聯網+車」的概念,後來就會發現沒那麼簡單,應該是「汽車+互聯網」,因為汽車還是占80%最重要的硬件,軟件就跟上述這些科技公司合作,最重要就是UX、UI,也就是如何運用軟件將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