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麟觀點:內卷化(involution)的對應詞及其社會學意義

2021-07-28 05:30

? 人氣

這些社會學或歷史學家,就像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機械地將進化論引入社會歷史學一樣,他們作出的解釋自然是非常局限和令人費解的。由於缺乏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他們更加不可能理解「內卷化」發展到其極限,便會走向它的反面即「外卷化」或曰革命(revolution)的深層次社會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90804 upload-思想家梁啟超等人當時曾赴日本留學,他們在日本讀了很多西方的政治學著作,後來才發明「新中國」和「中華民族」。圖為梁啟超在日本期間。(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中國學者最早用論文形式解釋revolution概念的應推梁啟超。(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事實上,1930年代中國農村中出現的「內卷化」現象,其結果引發了中國廣大農村異常嚴重的惡性競爭。即土地兼併不斷加劇,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淪為雇農或流民。

一方面,地主可以用更低廉的工資僱傭到雇農或流民;另方面,雇農或流民為了生存被迫接受地主不斷下調的工資待遇。這種惡性競爭的現象就叫內卷化。內卷化現象發展到極限,則會轉向外卷化,這就是為什麼1930年代許多雇農或流民踴躍參加紅軍,也就是參加革命的原因。國民黨失去政權就是由1930年代農村內卷化開始的。而內卷化的對應詞就是外卷化或曰革命。

梁啟超首用論文形式解釋revolution

至於外卷化或曰革命的概念應用於社會學和歷史學,則比內卷化要早得多,中國學者最早用論文形式解釋revolution概念的應推梁啟超,他在1902年寫有《釋革》一文,發表在日本出版的《新民叢報》(1902年12月14日)。梁啟超在文章中寫道:「Revolution者,若轉輪然,從根柢處掀翻之,而別造一新世界,如法國1789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譯之曰革命」。

將revolution譯成漢文之「革命」,最早是由日本人翻譯過來的。梁啟超認為並不十分準確(「非確譯也」),但由於約定俗成的原因,也就難於更改了。梁啟超當年流亡至日本,便將它介紹至中國知識界。這便是有關內卷化和外卷化概念的來龍去脈。

至於「演化」(evolution)這一概念,則是由嚴複翻譯的《天演論》才有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但它並不是內卷化的對應詞。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