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台灣積極進行防疫工作,除了邊境嚴管之外,醫療量能的保存、社區疫情篩檢和防阻、國民防疫新生活的落實,加上防疫警戒的提升,台灣的疫情已經慢慢緩和下來。
這裡面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疫苗的接種,各地方政府積極和醫療院所合作,開設大型疫苗接種站,或是在醫院、診所施打,提升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在7月底已經達到全民接種30%,超過蔡英文總統期待的25%,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機動疫苗接種隊
疫苗接種還有一群特殊族群,值得我們重視,包括:住宿型機構、日托機構、居家失能老人家、罕見疾病使用呼吸器等,都需要由地方政府規劃妥確的接種模式,以避免健康風險最高、社經最弱勢族群成為防疫破口。
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醫師公會合作組成機動疫苗接種隊,自6月13日開始,安排醫師會員前往住宿型機構、日托機構進行疫苗接種,到6月27日,已經完成8185名住民全數接種。
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是,7月開始進行75歲以上、失能等級第7、8等級的長輩的到宅疫苗接種,雖然符合資格人數為1789人,但是因為長者疫苗接種品項的選擇、家屬擔心副作用或者是長輩身體因素不適合施打,到7月31日,已經完成543人接種。
從服務總人數來看,或許500多人不是非常多,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向社會大眾說明。台北市政府向醫師公會提出這項合作需求時,我是台北市醫師公會COVID-19醫療防疫緊急應變小組召集委員,我們召集台北市12個行政區,各一位資深的診所醫師負責該行政區協調工作,接著邀請社區醫師,根據市政府提供的名冊,逐一聯絡,確認接種意願。
歷盡艱辛使命必達
同時配合台北市政府要求每1瓶疫苗至少要使用10劑以上,而且要在6小時內完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每一個接種團隊需要一位醫師、一位護理師,從診所出發搭乘交通工具,抵達案家,在案家門口穿著二級防護衣、髮帽、N95口罩、手套,進入屋內確認身分、健康評估、疫苗接種,加上接種單同意書填寫、說明疫苗的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等等,確定個案接種後健康無虞,才離開案家。
在家門外脫除相關防護穿著,放入醫療廢棄物袋,帶回診所,至少都要40分鐘以上,加上交通時間,一個案家都要1小時。可以說,半天每一組醫護團隊最多能夠接種4到5個個案,1瓶10劑接種,一定要兩個團隊同時出門。
出門在外,難免會碰到炎熱的天氣,汗流浹背。也會碰到颱風天,狂風暴雨,也要起早出門。有的個案住在山腰的老舊公寓3樓、4樓,還有住在老舊公寓一樓階梯直通四樓,沒有轉彎,天雨路滑,下樓才恐怖。有的在窄巷中不時問路,就是雨傘開花了,也要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