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新新聞》勞基修法 年底大選小英嘗苦果

2018-01-17 18:00

? 人氣

時代力量在《勞基法》二修中竭力表達反對立場。(郭晉瑋攝)

時代力量在《勞基法》二修中竭力表達反對立場。(郭晉瑋攝)

《勞基法》短短一年二度修法。十日三讀通過當天,總統蔡英文以「執政團隊的領導者」身分為修法造成社會不安而道歉。而之前推動修法的行政院長賴清德也為此道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位領導人的道歉是否能平息《勞基法》的衝擊?未必如當權者想像的樂觀。相反的,這次修法暴露了綠營內部,以及綠營與台灣社會的矛盾分裂。這些矛盾中有些長期存在於反對運動,有些是隨著台灣社會變遷而出現。分裂也不只是政治團體間或內部的分裂,還有政治團體與選民的分裂。

社運只是政治的代替戰場

民進黨因為《勞基法》引發勞工團體的不滿,早在陳水扁剛當上總統時就發生過。

二○○○年六月,民進黨政府提案修法,要將法定工時縮短為每周四十四小時,結果遭在野黨與勞團聯手反對,加碼改為每兩周八十四小時,比照公務員實施隔周休二日。這成了扁政府第一個被立法院否決的政策。

當時的經建會(今國發會)評估,縮短工時會讓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三千億元台幣,不利經濟發展──彼時全球經濟仍陷於一九九八年金融海嘯後的低潮。扁政府的政策考量,其實類似今天賴內閣的思維;那時民進黨也同樣被批評為,拿到政權之後背棄了當年共同作戰的社運團體,向資本家靠攏。

民進黨是拿到政權才忘了社會正義?當時清華大學兩位社會學者吳介民與李丁讚考察更長遠的歷史發現,從黨外到民進黨,這群民主運動者就把群眾抗爭、社會運動視為挑戰國民黨權力的替代性戰場,「社會運動不是具主體性的場域,而是政治運動的工具與外圍。因此,一旦政治領域開放,選舉政治成為常態,黨外運動者即回歸政治領域,不再耕耘社運領域。」

吳介民將此稱為「克勞塞維茲魔咒」。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On War)有句名言:「政治是目標,戰爭只是達成該目標的手段,而且絕對不能孤立於目標的思考之外……?戰爭絕對不能視為具有自主性的事物,而應視為政策的工具。」

民進黨社運部忙著連繫工商團體

後來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借用克勞塞維茲所述的戰爭與政治關係,分析社會運動與政治的互動,認為社會運動是政治體制內抗爭在體制外延續的替代戰場,這稱為「克勞塞維茲行動邏輯」。

長期以來對黨外──民進黨而言,國族這個政治價值位階高於社會正義,社會運動的目的也是為了選舉動員、獲得政權,進而實現政治價值。而要獲得並維續政權,除了社會弱勢者的支持,還需要中產者與資本家的選票。

過去,國民黨壟斷政經資源,社會弱勢者是黨外──民進黨比較容易動員的對象;如今,國民黨家產被抄得快光了,民進黨也掌握更豐富的社會資源,民進黨更容易將社會運動的價值換算成選票來計算。

這個變化也可從民進黨社會運動部工作重點的轉變看得出來。過去社運部主要工作是連絡代表弱勢的社會團體,如今更多時間花在與工商團體溝通。曾有一位社運部年輕黨工在內部會議中向小英質疑:「到底我們還搞不搞社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