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逝世30周年,許多人以為蔣經國接任總統,在政治上是一步登天,其實未必,外界都忽略了國府退守台灣後,隨政府來台的國民黨人士,許多黨政軍人士輩分並不比蔣經國低,能力也未必不如蔣經國,蔣經國一路以來其實是戰戰兢兢,避免犯錯,在美國國務院公開檔案當中,可以看到蔣經國在國防部長任內,為了裁軍,小心翼翼,就怕一不小心,惹出麻煩,栽了跟頭。蔣經國謹慎處理裁軍問題,還是因為1959年的參謀總長王叔銘處理外島裁軍問題不當,被蔣中正拔掉職位,隨後外放駐外職務,眼不見為淨,王叔銘自此無更上一層樓的發展。
從國務院檔案可以發現,國府在1949年12月遷台後,國務院派駐台灣的官員所打交道的對象,初期並非以蔣經國為主,蔣經國是在1960年代之後,慢慢成為美方主要接觸的官員,即使後來擔任行政院副院長,這個職位若按照慣例,並無實權,可是美方卻直接接觸蔣經國,而不是當時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即使嚴家淦在蔣中正1975年4月死後繼任總統,美方交涉對象也仍是以蔣經國為主,蔣中正晚年身體健康情況差,軍方高級將領職務的人事異動,幾乎由蔣經國主控。
從美方的態度,可以知道,蔣經國才是在國府當中有實力的政治人物,所以成為美國交涉對象。1963年國府為了反攻大陸,與甘迺迪總統意見不合,蔣中正特派蔣經國前往美國,與甘迺迪當面溝通。蔣經國當時只是行政院政務委員,還要一段時間之後,才接任國防部副部長,以蔣經國當時官場地位,如非蔣中正兒子與親信的身分,美國國務院豈可能安排蔣經國與甘迺迪會面,美方非常現實,清楚了解蔣經國可能是未來接班人,才會與蔣經國接觸頻繁。
嚴家淦過世後,後人推崇嚴家淦無私無我,在行政院長任內,多方栽培蔣經國,其實這都只是想當然耳的說法,嚴家淦無論對於蔣經國任何的人事安排,都無損於蔣經國的地位,蔣經國的政治實力在1960年代已經開始表現出來,到白宮見甘迺迪,就是個指標,那是遠遠超過嚴家淦所能接觸的層次,嚴家淦充其量只能說是客氣,識時務,實在談不上栽培蔣經國。1950年代親美派的台灣省府主席吳國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在國府內被鬥垮,一人流亡美國,一人遭到軟禁,這後面都有蔣經國的影子,吳國楨更是在美國公開批評蔣經國。孫立人在軍中經常批評政戰系統,幾乎是公開與蔣經國為敵。蔣經國沒有相當的實力,豈敢與親美派發動鬥爭。
蔣經國在1970年再次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訪美,會見尼克森總統,因為這時美國外交路線已經開始轉向,要打開與北京中共政權的外交關係,蔣經國再次銜命訪美溝通,這時的國府早已無力談反攻大陸,只能在美國拋棄台灣之前,想方設法加強台灣防衛安全。蔣經國兩次赴美拜會美國總統,那是一般國府高層人員,都很少有過的待遇。儘管蔣經國已經慢慢累積雄厚政治實力,能夠遠赴白宮,代表蔣中正與甘迺迪、尼克森溝通談判,但是在政府內部,蔣經國仍然如履薄冰,避免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