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與「十月革命」:《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1)

2018-02-03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列寧死後,不管其妻子與家人如何抗議,列寧的遺體馬上就進入了保存措施。他的遺體被置於建在克里姆林宮前紅場上的木造陵墓內並公開。(SPUTNIK/ ALEXANDR KRYAZHEV)

作者指出,列寧死後,不管其妻子與家人如何抗議,列寧的遺體馬上就進入了保存措施。他的遺體被置於建在克里姆林宮前紅場上的木造陵墓內並公開。(SPUTNIK/ ALEXANDR KRYAZHEV)

從「十月革命」到內戰

在羅曼諾夫王朝解體後不久的四月初,一位逃亡的革命政治家從瑞士回到了俄羅斯。他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就是列寧。列寧自一八九○年從喀山大學退學以來,就將身心奉獻在革命運動,回到俄羅斯的當年,他已四十七歲。經過在西伯利亞三年間的流放與兩次逃亡生活的他,這時早已確定了他的方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到了彼得格勒的列寧,在隔日提出了《四月提綱》,內容不對臨時政府做出任何支持,而是訴求樹立蘇維埃政權(совет,指代表會議或會議)。列寧主張用真正民主的方式談判,以停止現行的掠奪式帝國主義戰爭,並主張勞工蘇維
埃才是唯一可能的革命政府型態;至於農村方面,則是主張所有國內土地國有化、土地的處分交予地區的雇農與農民蘇維埃處理。雖然當初布爾什維克黨員們對於列寧的方針感到吃驚與否定,但最終在四月底,他們還是以「黨的方針」的形式接受了它。於是,不待資產階級社會成熟,俄羅斯中便掀起了一場以奪權為目標的「布爾什維克革命」。

五月,臨時政府的體制轉變成由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孟什維克以及農民政黨社會革命黨的聯合政權。首都的勞工與士兵們在「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下,農民則是為了即刻實現「土地社會化」,各自採取著不同的行動。當年秋天,兩首都的布爾什維克與左派社會革命黨,已占有蘇維埃多數的席次,首都則發生了武裝起義。舊曆十月二十五日,革命派在革命本部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院宣布即刻推翻臨時政府,並同時公開「關於和平的公告」與「關於土地的公告」兩公告。後來,如此爆發開來的「十月革命」在短短一天內就宣告成功,不過俄羅斯距離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仍有很長一段路,路上亦充滿著阻礙。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mir Lenin)欲躲避當時的自由主義臨時政府,剃掉他引以為傲的大鬍子,躲藏在距離聖彼得堡西北方35公里處的小村莊內。(AP)
列寧(Vladmir Lenin)。(AP)

過了一年,一九一八年一月,俄羅斯舉辦了立憲會議。自此,新政府的「革命」便開始受到了來自內、外的考驗。農民以「革命」為契機,讓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也就是個人主義的農業經營改革宣告失敗。在重新建立起「公社」的農民拒絕穀物供給下,都市面臨了食糧危機。於是新政府派遣勞工部隊進入農村,向拒絕交出穀物的「富農(кулак)」,逕行強制徵收,並在地區內組織「貧農委員會」,正當化這個行為,然而村莊對這做法產生了強烈反彈,於是各地紛紛發生了起義。

同年五月,捷克軍團發生叛亂,反蘇維埃勢力掌握住了俄羅斯東部各城市。法國、英國亦開始進行軍事干涉,美國、日本亦準備向西伯利亞出兵。

在內鬥升級成內戰時,列寧政府的首腦將被幽禁在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的皇帝尼古拉一家移往了葉卡婕琳堡,然而對他們一家來說,那裡卻同樣是危機四伏。七月十七日半夜,尼古拉一家七口被帶進了伊帕切夫別墅的地下室,並被宣判「全家槍決」的決定。在尼古拉還未發聲抵抗,開槍命令就已下達。後來,一家人的遺體被用卡車運至附近的廢棄洞穴集中燒毀,且據說為了不留屍體痕跡,遺體上還被淋上硫酸。然而即使在尼古拉一家死亡,羅曼諾夫族裔的人仍處在趕盡殺絕的命運中,他們只要一被發現,就會立刻遭到槍殺。在這樣的世局中,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逃離了劫難,最後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