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翻轉」,不要忘了為何而翻!

2018-01-28 07:00

? 人氣

簡星東老師將英文課程翻轉創新,並帶領學生了解世界人道關懷(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臉書)

簡星東老師將英文課程翻轉創新,並帶領學生了解世界人道關懷(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臉書)

近年來在臺灣,不論是教育部官員,各級學校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專家學者,甚至是一般報章雜誌等媒體,談到了「翻轉教育」,就好像找到了解決教育痼疾的特效藥。熱衷到像是現在的教育如果不談談翻轉,就跟不上時代而顯得落伍了。但是,若以Google或是Google學術搜尋去找找「翻轉教育」(flipped Education)這個詞的資料,其實並沒有看到完整論述此名詞內涵的文獻,頂多找到談論「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以及「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實務作法的資料。是以「翻轉」一詞是如何於忽然間在臺灣流行了起來?大眾對於「翻轉」的真正意義之瞭解又有多少?而「翻轉」式的教學方法又能夠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大家在追逐「翻轉」的流行之時,應該要停下來思考的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翻轉教室的主要發起人之一Jonathan Bergmann,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中學老師,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Bergmann曾經來臺訪問,在與他面對面的意見交流中,他談到從聖經中學習到的榜樣,就是對人的關懷。也因此,從他第一本相關書籍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翻轉教室:與每個學生在每一天的每個課程相遇》的書名,就不難看出翻轉教室的主要對象,是在教室裡的每一位學生;而「翻轉」的最初動機,就是如何能夠在每堂課裡面與每一位學生真正的接觸、真正的互動。

Bergmann說他所觀察到的事實是,學生最需要老師幫助的是在寫作業遇到困難的時候,但是通常這個「時候」是發生在家裡,反而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時,不太需要與老師互動。因此「翻轉」的內涵簡單來說,就是Bergmann把這兩個活動對調:利用錄影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家裡聽老師講課,然後做作業這類的事情則留到課堂上。因為這樣的作法跟一般認知的教學活動模式剛好相反,所以稱之為「翻轉」。Bergmann在研究中也發現,學生在家裡收看的教學影片,如果是由授課老師本人所親自錄製的影像,雖然影片的製成技術可能很簡陋,但是教學效果遠遠勝於外人所拍攝的專業教學影片。

因此如果從這個「翻轉」的源起思考,其重點並不是現在流行關注的那些焦點,比如像是要拍攝精緻的教學影片,或是設計出有趣而且吸引人的課堂作業;而是,教師要能夠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調整教學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接受到老師的關注,達到效果最好的學習。因此目前各界在推廣翻轉教育的同時,是不是具備一般所流行的翻轉形式應該不是重點;而當教育經費要下放到翻轉教育的推廣時,補助的項目也要注意不能流於那些形式上的項目。

例如,如果並沒有拍攝教學影片,也沒有指定學生回家一定要收看特定的線上教學影片,這樣的話,是否就不夠資格稱為「翻轉」教育呢?

舉個實際的例子:在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裡,該系負責電工學教學的周立強老師,他為了將理論與實作結合,達到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他將原本三學分的電工學,改成理論課兩學分外加一學分的實習課。將原來只有每週三小時的課堂講授,改成課堂講授兩小時,而只有一學分的電工學實習,每週卻排了三節課。上課時,三人一組,全班大約分成18至20組,這樣的分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己動手做,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經驗。

這樣的授課設計雖然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大部分含實習的課都是如此的作法。但是周老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雖然實習課是排在下午三點到六點,不過常常一直到了晚上九點多了,實習教室內仍然有學生的蹤影、有助教的身影,以及周老師的身影。原因是,周老師是每一組親自過去指導、親自檢查學生的實作內容;助教真的只是幫助教學而已,而不是像許多實習課名義上雖說是老師上課,但實質上都是助教在負責教學。周老師這樣的親力親為,確保了每位學生都能夠接受到老師的關注,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周老師從宜蘭大學還未改制成大學之前的專科時代,就已經如此默默的耕耘,進行實質的翻轉了。當然,上面說的,還不包括他多年來親自掏腰包所添購給學生使用的材料、設備以及付給助教的工讀費用。

這樣的教學方式,算不算「翻轉教育」呢?那個從下午三點常常到了晚上九點、十點都還有學生與老師身影的電工實習教室,算不算「翻轉教室」呢?

今日許多人期待中的翻轉教育或是未來的教育方式,都論及到網路將可以代替老師課堂講授的功能。但是教育的本質上,仍然是貼近於「量身訂做」較多,而非「統一規格」所能取代的。同樣的,以「翻轉」為名,讓教學方法、授課形式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以貼近學生學習需求,這是值得鼓勵的發展,不過在推動這樣發展的同時,請不要忘了注意到每個學生個別需求的因材施教,才是「翻轉」的基本精神。有沒有錄影帶、有沒有線上教學、有沒有生動活潑的作業、有沒有炫目的報告呈現都不是「翻轉」的重點;教師有沒有教學的熱忱、學校有沒有適當的行政支持、學生有沒有學到真本事,那才是推動「翻轉」的過程中,真正需要重視的事情。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