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翻轉」,不要忘了為何而翻!

2018-01-28 07:00

? 人氣

例如,如果並沒有拍攝教學影片,也沒有指定學生回家一定要收看特定的線上教學影片,這樣的話,是否就不夠資格稱為「翻轉」教育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舉個實際的例子:在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裡,該系負責電工學教學的周立強老師,他為了將理論與實作結合,達到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他將原本三學分的電工學,改成理論課兩學分外加一學分的實習課。將原來只有每週三小時的課堂講授,改成課堂講授兩小時,而只有一學分的電工學實習,每週卻排了三節課。上課時,三人一組,全班大約分成18至20組,這樣的分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己動手做,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經驗。

這樣的授課設計雖然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大部分含實習的課都是如此的作法。但是周老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雖然實習課是排在下午三點到六點,不過常常一直到了晚上九點多了,實習教室內仍然有學生的蹤影、有助教的身影,以及周老師的身影。原因是,周老師是每一組親自過去指導、親自檢查學生的實作內容;助教真的只是幫助教學而已,而不是像許多實習課名義上雖說是老師上課,但實質上都是助教在負責教學。周老師這樣的親力親為,確保了每位學生都能夠接受到老師的關注,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周老師從宜蘭大學還未改制成大學之前的專科時代,就已經如此默默的耕耘,進行實質的翻轉了。當然,上面說的,還不包括他多年來親自掏腰包所添購給學生使用的材料、設備以及付給助教的工讀費用。

這樣的教學方式,算不算「翻轉教育」呢?那個從下午三點常常到了晚上九點、十點都還有學生與老師身影的電工實習教室,算不算「翻轉教室」呢?

今日許多人期待中的翻轉教育或是未來的教育方式,都論及到網路將可以代替老師課堂講授的功能。但是教育的本質上,仍然是貼近於「量身訂做」較多,而非「統一規格」所能取代的。同樣的,以「翻轉」為名,讓教學方法、授課形式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以貼近學生學習需求,這是值得鼓勵的發展,不過在推動這樣發展的同時,請不要忘了注意到每個學生個別需求的因材施教,才是「翻轉」的基本精神。有沒有錄影帶、有沒有線上教學、有沒有生動活潑的作業、有沒有炫目的報告呈現都不是「翻轉」的重點;教師有沒有教學的熱忱、學校有沒有適當的行政支持、學生有沒有學到真本事,那才是推動「翻轉」的過程中,真正需要重視的事情。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