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T疫苗終於來了!繼之而來的,卻是疫苗的分配問題。BNT登記者爆量,莫德納族群跳船轉打BNT,原先視「復必泰」為洪水猛獸的蔡政府,從拒之千里轉而張臂歡迎;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打破「長幼有序」的疫苗施打規則,把大學生族群列入優先施打BNT,卻把充滿「台灣價值」的高端疫苗甩到一旁。
可悲的是,正副總統接連捐臂打高端疫苗,並未帶來示範效果,連全國官員也不響應「總統的國家疫苗我來救」。積累的民怨指向優先施打的第二類對象,3個月來,從9萬人暴增到28萬人,中央與地方的防疫官員何其多,有近3萬人跟老百姓搶打國際疫苗,其中打國產高端疫苗者僅只330人,徒增一般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與其爭論中央與地方「防疫官員」誰打得多,指揮中心何不安排穩定供貨的高端疫苗來解決?
BNT一到,政策便要轉彎?
最近英系立委特別威風,多次迫使蘇內閣政策轉彎。行政院長蘇貞昌拜會總統蔡英文碰到軟釘子,英系立委說要五倍券免付千元,霸氣的蘇貞昌旋即讓步;這次BNT疫苗分配,蔡英文為挽救跌跌不休的年輕人支持度,英系立委主張應讓18歲到20歲族群先打,迫使陳時中拋棄常掛在嘴邊的「長幼有序」規則,加碼開放18歲到22歲先打,反讓50歲到60歲的族群被邊緣化,苦等不到疫苗的上班族,紛紛上網痛斥這般「派系治國」的政治操作。
12歲到17歲的140萬青少年優先施打BNT,確是有藥理上的依據。慈濟採購疫苗之初,就說BNT目前是唯一可以供青少年打的疫苗,而郭董也強調,搶購BN正是為了莘莘學子的開學季。這就讓18歲到20歲的大學青年尷尬地形成了「疫苗孤兒」。指揮中心決定加碼開放18歲到22歲先打,當然有政治與選票上的考量,但亦有其防疫上的邏輯,因為開學迎來超大型群聚潮,大學生社交活躍,況且Delta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有往下降,如此政策轉向,的確不能算錯;但等不到疫苗、望穿秋水的上班族,乃至年紀超過22歲,同樣在學讀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情何以堪。
對於大學生與上班族,由誰先打BNT的爭議,陳時中以「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來形容決策兩難,諷刺的是,當初是誰把BNT被視為木馬屠城的紅色疫苗,硬要繞過上海復星的大中華區代理權,現在突然華麗轉身,收割BNT為公民協力的「接力賽跑」?決策者怎不反省,造成當前「父子騎驢」窘境的,又該歸咎於誰?
高端超棒,第二類何不獨享?
蔡政府更該反省的是,為何政府力捧的高端疫苗都加入登記,現在疫苗覆蓋率也僅有42.77%,仍未解決疫苗既患「寡」也患「不均」的現象?更甚者,第二類的中央與地方防疫人員搶著打莫德納和BNT,就是不選打高端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