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時代的眼淚!難道真的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客語消失?

2021-09-04 06:00

? 人氣

客家事務及其語言文化,在其他強勢文化的壓制與同化下,亦面臨族群認同薄弱、文化斷層及語言流失等危機。(資料照,新北市客家局提供)

客家事務及其語言文化,在其他強勢文化的壓制與同化下,亦面臨族群認同薄弱、文化斷層及語言流失等危機。(資料照,新北市客家局提供)

台灣是以外來移民為主所構成的移墾社會,客家族群在人數上雖居台灣第二大族群,且在生活、教育和就業等方面,均不乏優異表現與突出發展,在人口上相較於原住民族的相對弱勢,客家族群原應無瀕臨危機的迫切之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基於種種因素,客家事務及其語言文化,在其他強勢文化的壓制與同化下,亦面臨族群認同薄弱、文化斷層及語言流失等危機。相關的語言保存調查顯示客家話流失嚴重。客委會副主委劉永斌指出,台灣客語人口目前每年以5%的速度流失。

族群自我認同危機

在現代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不少客家人已經喪失傳統的生活型態,傳統的語言及文化更在迅速地流失中。新一代的客家子弟也有不少連客家認同與客家意識都已不存在,更不瞭解為何要保存客家文化,致使客家子弟不會講客家話的情況比比皆是。

目前能流利使用客語的人口多集中在50歲以上年齡層(占客語人口約93%),而13歲以下客語人口比例則降到只有11.6%,家庭領域是語言傳承的最後一道防線,隔代教養下的孩子通常都會比父母親教育下來的會講母語。

族群人口數少

客家為台灣第二大族群,但和第一大族群閩南族群的人數仍有一段頗大的差距,使得客家一直僅止於「存在」狀態,在都會區甚或有「隱形化」之虞,導致客家族群既無法突顯優勢,更易形成社會隔離現象,漸而處於社會的邊陲地帶。

族群聚落分散

迫於現實條件的考量,歷史上來台客家人 曾在這個島上做過幾次遷徙,更有一些因勢弱而被福佬化, 成為現今台灣南、中、北三區塊及花東縱谷等地散居的分布狀態,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群體的活動也因缺乏聯繫而消失。

強勢文化的同化

在華語及福佬文化與外在社會環境的巨大壓力下,許多台灣客家人被迫隱沒自己身上的族群氣息與特徵,努力學習並融入強勢文化,以減輕外在壓力。一部分客家人已被其他族群完全同化,另一部分則族群認同雖在,但在語言舉止及意識認知上與同屬漢族的閩南、外省族群差異無多,幾乎完全無法辨識。

全球化的衝擊

面對國際資本的衝擊,商業利益至上的經濟行為透過全球化的媒介,所激化的文化轉型浪潮,將導致產生全球文化聚合的結果。亦即生活型態、文化象徵和跨國行為方式統一的普世化,各種弱勢文化都有面臨消融、聚合或是商品化的可能,此無疑構成少數族群文化存續的嚴苛威脅與挑戰。

讓客語不再是一門學科而是變成工具

學校是學生族群長時間待的環境,倘若可以將客語帶入校園環境當中,讓客語不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工具。

政府應在客庄學區內規劃一間客語實驗學校,將客語融入校園生活中,打造一進校門到放學,全天候說客語,而專業科目,老師也應利用客語實施教學,讓客語不再是一門學科而是變成工具,就好比去美國念書,自然而然對於美語耳濡目染,並且學生間的交談也是用美語,故運用在客語上也是相同原理,讓學生使用自己母語的情況下學習,如此一來不但可讓客語永續發展,也可讓客家子弟對自身族群有更進一步的認同與認識,對於學科及專業知識的增進也不輸一般學校,同時也可培養出克勤克儉的客家精神,一舉數得。

*作者為國民黨青年部客家工作坊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