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樑堅觀點:疫後民生復甦不能等

2021-09-07 05:40

? 人氣

(八)疫情創傷後症候群修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三級防疫規定不得舉辦公祭追思,也有部分健康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許多因染疫離世的家屬心理的傷痛難以撫平,政府缺乏提供家屬心理輔導的服務工作,恐因此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甚至憂鬱症的普遍現象。有鑑於此,提供數項建議供作政策研擬參考。

20210902-商總2日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商總舉行服務業紓困建言記者會,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左三)與出席業者向政府請命。(柯承惠攝)

政府應盤點紓困成效

中央及地方政府需盤點及調查以前執行紓困成效的檢視,避免資源投入沒有產生實際成果的業務上,尤其今年紓困經費遠比2020年來得更多,相關部會機關實施方案的成果,未見政府公告或調查說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檢視實質成果價值,並審慎評估受創企業待協助需求,兼針對ㄧ般民眾消費習性予以研究,政府責無旁貸。

檢討紓困經費之補助效益,盤點評估日後推動加強的重點,在下次發生時可以有較好的推動機制,也可以相對把資源用在刀口上,進行有效及時快速的補助。

此外,中央及地方政府受疫情影響,許多原先編列的預算及活動無法有效執行堆動,如何有效調整相關費用支用方式,需有彈性運作。次則公務人員訓練也要有多元之技能培訓機制,可比照民營企業方式辦理。

 

優先安定民生與教育

民心安定,防疫就成功了一半。針對染疫與施打疫苗而亡故之家屬,政府宜派人進行關切及心理慰藉,中央政府對於因為確診而死亡之民眾可以朝向特定目的編列預算作死亡補助,建議一人可領50萬元,因施打疫苗亡故個案亦可適度編列慰問預算。另由地方政府啟動家屬心理輔導服務,減少日後社會問題。

加強社工家戶拜訪與鄰里長照顧功能,協助家暴通報及小孩照養能力不足之諮詢服務,並可適度提升急難救助等紓困補助金額額度與申請寬容度。加強系統化整理詐騙手段訂定防範守則,經由相關媒體及行銷管道,快速有效傳播出去,以降低民眾受騙之機會。同時要求檢警體系提高量刑,以降低其犯罪的誘因。

防疫更不能遺忘教育。針對偏鄉弱勢由中央政府統籌經費或由地方政府對外募集相關電腦資源提供給偏鄉及弱勢地區的學生,並且由學校老師建構管控學習資源,健全數位管理,同步解決學習落差問題,順勢彌補數位缺口。

針對入學考試或推甄評量考核系統,建立相對疫後之補救衡量機制,以解決公平性及客觀性問題。另因疫情諸多活動不能舉辦,影響相關考生權益,如何有效界定及說明學習歷程檔案的內涵,建立一套申請補救機制,並針對未來疫情常態下的運作考核方式,是否要有所調整評量方式,也是教育部要投入研擬之主軸,包括訂定替代補救方案,並與入學單位取得共識。

 

協助企業轉型以迎接後疫情時代

疫情危機也是企業轉型的轉機。數位轉型已成為新主流趨勢,包括外送經濟、遠距教學、在家辦公、遠距上班、開會、遠距醫療等型態興起。但企業配合轉型較慢,建議以政策導入法人、學校及相關協會協助成立專業輔導團隊,具體輔導企業有效快速轉型,建立新營運模式,讓企業找到生存的利基和競爭優勢。

協助企業將外銷國外運送的運費平準化,透過公平會及其他政府部門呼籲來降低航運之運價,以協助業者不致於因運送費用提升而影響其生產利潤。次則國內製造業如是外銷訂單,一是美元匯率產生的匯損問題,另則是貨櫃運費問題,政府應協助廠商在匯率避險及運費波動的事宜,以避免廠商的利潤被侵蝕。政府也要主動提醒航商運費不得有違反公平法之聯合壟斷的違法樣態產生。

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防疫相對成果顯著,然而疫後民生經濟可謂百廢待舉,如何讓整體產業衝擊的逆境得以舒緩,並藉此加強社會治理面向及延伸的相關問題,也需要蒐集資訊,做好解決策略,才能面對疫情常態化下可以有更積極作為,讓國家社會治理及產業經濟發展可以無縫接軌,降低民怨。

*作者為義守大學副校長/財金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