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讓歐盟知道:你不可能兩邊討好
歐盟試圖在美國與中國的爭端之中尋找平衡點,落得兩邊不討好。對此德國《世界報》(Die Welt)主編蓋格(Klaus Geiger)撰文指出,美國撇開歐盟,只與英國、澳洲組成新印太戰略聯盟「AUKUS」,讓法國痛失約新台幣1兆8558億元的柴電潛艦合約,即是美國對歐盟大國的表態。
德國與法國領導人秉持「現實主義」,一起完成了與北京的「歐中投資協定」談判,當時拜登已經當選美國總統,但是還沒有正式上任。蓋格認為,歐洲無視美國政府的行為,就已經破壞了大西洋兩岸關係。
「歐洲把自己描繪成美國強權政治的受害者,是反美精神分裂症的表現。他們聲稱要得到超級大國美國的保護,同時又想與美國的敵人做生意,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不會再接受這種雙面外交。」蓋格繼續指出,「外交政策反映了歐洲民眾的情緒,令人驚訝的是,德國人和歐洲人仍然認為與中國的衝突純粹是美國自己的問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鮑特(Max Boot)也有類似看法。鮑特批評稱,實際上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先讓美國吃了閉門羹,「回到2月的時候,馬克宏拒絕所謂美歐抗中戰線,現在美國推出自己的抗中策略,他又抱怨,法語的厚臉皮怎麼說?」
德國與法國對中國的「保守」態度,從今年6月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導人峰會也看得出來。當時拜登欲帶頭團結西方組成抗中國際陣線,但美歐仍存分歧,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宏紛紛緩頰稱「不應該誇大中國的威脅」。
但是上週,與中國還算關係密切的德國也收到了北京敲的警鐘,中國拒絕讓德國在印太地區進行演習的巴伐利亞號巡防艦(Bayern)停靠港口。
中國外交部表示,雖然願意在相互尊重和互信的基礎上與德國開展友好往來,「但是個別大國……一段時間以來,多次以行使航行自由的名義,向南海派遣軍機和軍艦,以示肌肉、挑釁和故意挑起海上衝突。中方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將繼續通過協商談判妥善處理與有關國家的分歧。」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莫漢表示,中國也是在告訴歐盟現在的兩邊討好行不通,「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柏林當局應該要猛然醒悟,你必須採取立場,你不能兩者兼得,如果你有印太戰略……保持中立是不行的。」
莫漢認為,美國一直以來都不清楚,歐盟究竟想在印太地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歐洲也對美國的手段缺乏了解,需要等到歐洲祭出完整的印太戰略大綱,才能讓各方明確了歐盟準備如何與美國及印太盟友合作。「對於在印太地區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歐洲的評估非常現實主義,這是為了確保正確地花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