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蘭觀點: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矛盾,不是電影而是日常

2018-02-11 05:50

? 人氣

拉納阿敏答不出筆者所提的歷史問題,只從宗教角度、答非所問地說:「伊斯蘭講究公平,人人平等, 不管你是黑的白的,大家都一樣, 這是很好的宗教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上,由於零售生意需要,在巴基斯坦出生、長大的阿敏,經常往來印度,若是一般人,早就去尋根、拜訪先祖家鄉了,尤其,阿敏父親的出生地,距離首都新德里不過三~四個小時的車程而已,然而,阿敏卻至今不敢前往尋根、沒有勇氣去挖掘自己的家族歷史;但見,他語氣不無恐懼地說著:「不能去啦!妳不知道啦!會被攔查,會惹來麻煩的!」這是在印度可以自由來去、可以隨興旅行於印度各個城市的台灣人,無法理解的揪結與民族夙怨,以至於,就連我也至今無緣造訪,只知那個城市目前住的是同樣以驍勇善戰聞名的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人。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歷史仇恨,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緊張,至今是國際常見的新聞,生在太平盛世的台灣,筆者的確無法理解阿敏心中的罣礙、無法理解亂世造成的陰影,倒是,客居印度期間,與幾個印度教家庭建立濃厚關係,尤其,與其中一個原本只是因為兌換美金、代訂機票與飯店的家族,更是結下不解之緣。

因緣巧合,同樣說著旁遮普母語的這個家族-葛洛維家族,剛好與拉納家族相反,是從巴基斯坦移民到印度的印度教徒家庭,也因此,葛洛維家族的一家之長-葛老爹,在他成長的年代,印巴之間不僅關係惡劣,還為喀什米爾國土問題發生過不少零星的大戰爭、小衝突,所以,葛老爹不僅對穆斯林極其排斥,對我和阿敏也築著一道厚厚的心牆,卻在經過幾年的密切交往後,終於,有那麼一天,葛老爹竟然主動邀我陪他去錫克教廟宇「參拜」。

「過去三十六年來,每個星期天,我都來這裡;兩個兒子還小的時候,也喜歡來,只要時間接近了,他們就開始問,『爸爸我們幾點要去錫克廟?爸爸我們幾點要去錫克廟?』;孩子的媽以前也來,但她現在少來,大部分時候,只有我一個人來。」

葛老爹絕對是個說故事高手,往錫克廟的路上,短短幾句話,幾乎也就把年輕至今的信仰旅程乃至人事更迭訴盡,畫面甚至還帶著深觸人心的感傷與令人動容的無奈。

原本應該是假日全家出遊的宗廟之旅,漸漸變成葛老爹一個人每個星期天晚上固定的心靈洗滌與寄託;那天晚上,則意外成了我與葛老爹乘輿對話的難得交流,他不僅對我說著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印度人、印度事與印度語;更像是訓練自家女兒學習接班,又像是傳承家族事業給新進媳婦般,毫不保留地將公事、家事乃至個人心事,全都掏給了我。

20180206-亦步亦趨跟在葛老爹後面,參訪錫克教徒的「謁師所」。(作者拍攝提供)
亦步亦趨跟在葛老爹後面,參訪錫克教徒的「謁師所」。(作者拍攝提供)

抵達錫克廟後,我跟在印度教徒葛老爹的腳後,一步步感受他的信仰步履,一如我曾經在巴基斯坦鄉間,隨著穆斯林公公的步伐,一步步踩入旁遮普大平原的田埂。

喜歡這篇文章嗎?

亞瑟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