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2021-09-27 11:10

? 人氣

文/李薇婷(文學文化評論人,現任教於香港大專院校。與詞人王樂儀創辦香港文化網台「潮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一個城市連一個演唱會也再也容不下,作為歌手更要放聲唱、高聲唱。」這是香港音樂人何韻詩的宣言。她在遭受政治壓力威脅,以及演出場地反覆被取消的境況之下,堅持以網上直播的方式舉行演唱會:「衷心感謝各位力撐,場地沒了,舞台仍在」。

9月12日晚上8時至深夜,演出進行,無數聽眾、歌迷與支持者湧進了在線串流平台。

在談談這次演唱會的文化意義前,我想先解說流行文化於香港(特別是眼下)的複雜意義。與中國內地一波整頓藝人、整頓背後資本流通,順道打擊娘炮及追星文化的高調施壓相互對照下,香港政府突然追究過往高調發聲支持社會運動的明星,令所謂主流娛樂圈頓時和時局息息相關。何韻詩演唱會,從準備階段的阻力,到表演場地風波,再到決定以直播模式在網路繼續舉行,都令這次演唱會成為文化文本,供予各種解讀的可能。

有人或提倡不應施加政治解讀於娛樂,以及明星本身。這種說法或多或少建基於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方法論:娛樂工業(包括電影、音樂等)背後有資本議題,工業系統中的文化產物受資本所限制,往往不宜忽略資本,而過度解讀其意義。這種研究方法自是有其理由:早年的娛樂工業受資本所限,面對明星形象的建立、樂曲生產的公式、以及各種工業之間的協作(例如早年香港電影與音樂工業的合作),研究者雖然肯定工業中音樂工作者和創作者的能動性,也不僅把觀眾當作被文化工業控制的「愚眾」,但對流行文化現象背後的資本運作,必須心存警戒。

但逐漸地,媒體轉型,流行文化不再被局限於細小的電視框中,轉而向串流影音和網路世界,創作者與觀眾都走進更加碎片、分眾的年代,再也難有主導一切潮流的所謂主流文化,娛樂的含義也更加多元。

再來是何韻詩這個人。把何韻詩放在上述關於流行文化的說法裡,也很有趣。

何韻詩先是音樂工業內的人,後來脫離音樂公司,2015年成立Goomusic轉型為獨立歌手。當時,何韻詩已經參與不少的社會運動,成為香港的 Queer icon。回想身處音樂工業時期的何韻詩,因為與黃偉文多有合作,也漸漸爭取到許多展演自己性別身份和社會身份的計劃:包括她演唱多首同志議題歌曲,以及她令人難以忘懷的社會議題概念大碟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和參與紀錄片《十日談》——我們不難看見香港音樂作為工業的一份子,同時有保存個體、對抗機制的可能性。

然而,何韻詩的「離經叛道」之所以令更多人關注,並不見得來自上述音樂計劃的自我表達,而是來自她所遭遇的審查與打壓。演唱會先被取消場地租約,再經「秘密安排」轉成串流直播,明顯是政治結果,無怪聽眾會覺得舞台中的她有種悲壯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