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PMS與職場關係時,也讓黃韻如有機會從醫學門診跨入女人更普遍的生命經驗裡,開始思考月經之於文化的意義延伸。
月經課的源起
2019年,在一門給非醫學院學生講授的「醫學與生活」常識課中,黃韻如擔任授課教授之一,她在兩小時課堂上,第一次講述月經、荷爾蒙、經痛等科普教育。原本是簡單的任務,她卻生出不滿足:「當時很像衛教宣導。我覺得很多網紅醫師講得都比我好,於是開始想,怎麼樣讓這堂課更有意義?」
當時,印度一則離譜新聞給了她重要提醒。2020年初,BBC報導了印度某大學女生宿舍的衝突,因為舍監認為「經期來是污穢的、必須禁止共用廚房」,在強制住宿生「公開登記經期」未果之後,竟強迫60多名大學女生「一個個脫褲子檢查是否來經」。但該篇報導沒有簡單批評這種做法,而是仔細訪問了學生、舍監、校長、家長、周邊村民與政府女性權益委員會等等,反映印度社會對月經污名的多元看法。黃韻如大開眼界,「我也想把這些面向帶給學生。」
黃韻如開始構思一個專屬月經的課堂。她把點子拋出給不同科系的教授友人,令她意外的是,討論氣氛十分熱絡:
比如從人類學的視角,許多部落文化都認為經期來的女性生理條件會改變,因此不能釀酒、醃泡菜或入廟祭祀,源自於性別差異的傳統印象,有些也演變為負面歧視。從城鄉發展的視角,也有教授希望討論月經和女性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法學視角則聚焦近年才在台灣普及的勞動法規,如何思考「生理假」?「假設有個小學女生要放生理假,她的父親可不可以也請照顧假?」「生理假只能請一天嗎?如果不舒服的時間達到二、三天怎麼辦?」
就連機械系教授詹魁元都找到課程與談的機會。黃韻如打算在課上放映的印度電影《護墊俠》(Padman)中,主角正是一位對月經零了解的黑手師傅,但他出於對妻子強烈真摯的愛,利用機械天賦發明了高效率且便宜的衛生棉製造機,讓村莊婦女得以自產自銷衛生棉,成為一場地方創生美談。由黑手男子與月經碰撞出的故事令詹魁元頗受鼓舞。
黃韻如原先只是被新聞與現象觸動,卻在與不同學者的討論中意識到,月經帶來的影響並不專屬於女性,理解它的框架也跨越生理與學科。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黃韻如說。
「好好跟月經說再見」
她把「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這門課的到來,比喻為「台大來了初經」。
醫學院之外,黃韻如也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任教,時時思考「未來大學」的教育面貌,希望打破學科之間的僵固界線。她發現,月經正好是個完美題材,因為即使身為生理男性,媽媽、姊妹、異性伴侶、友人或同事之中總會遇上來經女性,既具普及性又涉及多元,無論性別年齡都能從月經課找到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