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新掌門人鮑威爾上任當天,華爾街用來迎接他的是是股市重挫千點的大禮;在美股平穩後,市場熱議的是:鮑威爾會向市場低頭嗎?3月升息之議是否就此作罷?
現在談這個問題似乎太早,但已經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金融市場持續暴跌,鮑威爾必然低頭,因為這已經是FED近30年的「傳統」與思維了。
早年FED與華爾街是涇渭分明,基本上是不理會華爾街、股市,專注在防止通膨;上世紀的大蕭條前的股災,FED與政府幾乎是不介入,更談不上支撐市場;FED坐看上千家銀行倒閉而不伸援手,市場暴跌、流動性出問題,也不挹注資金,甚至還緊縮貨幣。當時的財政部長梅隆認為經濟、股市下滑是「清洗」掉不合格的企業、銀行的機會;企業家組團要向總統胡佛建言,胡佛直接告訴這些企業家:你們來晚了,經濟不景氣已經結束了。
回首近90年前的這場大蕭條,包括貨幣學派祖師爺傅利曼、專研大蕭條的前FED主席柏南克,都認為FED的不作為、甚至反向操作是主因。此後FED對市場的關注度提升,不過,到31年前(1987年)葛林斯潘擔任FED主席後,華爾街、金融市場對FED政策的影響,才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一直延續到今日。
葛老上台就碰上美股暴跌22%,它以保證挹注市場充份流動性度過,開始FED對金融市場的「保證年代」;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出事時,FED找來華爾街各大巨頭要其介入伸援手。每次股市直挫,他總不吝於以降息支撐─華爾街當時就流行說有「葛林斯潘賣權」(Greenspan Put)─意指股市不佳時,FED會不計代價支撐市場,投資人如同握有一個賣權,讓其在市場大跌也不至於虧損。
接任葛老的柏南克顯然沒那麼強的市場性格,因此市場不再有「柏南克賣權」存在。不幸的是柏南克碰上百年僅見的金融海嘯,FED與美國政府投入史前無例的資金援助─財政部丟進數千億美元給銀行與企業以避免其倒閉,FED搞進數兆美元到金融市場支撐流動性。柏南克在雷曼倒閉後的一次會議說:「貓耳洞裡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中沒有道學先生」,一語道破理論與實務的兩難,而實務往往取得最後勝利。
接任柏南克的葉倫,在前兩任打下的政策風格中,毫無障礙的把金融市場納入決策的重要因素中。雖然她任內實施了量化寬鬆(QE)退場、啟動升息、縮表(FED的資產負債表),但她被視為屬於「溫和派」(或鴿派),對升息是否落實一定密切觀察金融市場動態,她甚至曾為中國股災可能帶來的市場動盪而願意延後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