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VS.簡靜惠:既是文化人更是編輯人─讓閱讀成為一生的志業

2021-10-30 05:40

? 人氣

詹宏志(見圖)與簡靜惠對談之照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詹宏志(見圖)與簡靜惠對談之照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之際,「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成立,隔年創辦台灣第一本書評雜誌《書評書目》,以鼓勵閱讀開啓台灣的世界之窗;五十年來,洪建全成立視聽圖書館、支持雲門舞集、支持並出版台灣傳統音樂研究,從陳達的思想起到雲門的《薪傳》,都有其身影,乃至錄製第一張民歌唱片掀起一代年輕人的民歌運動。

從執行長到董事長,簡靜惠親身參與並記錄五十年來,與台灣生命脈動相震盪的基金會留下的足跡與刻痕。本文選自簡靜惠著《植栽一座文化森林》對談篇。

與人生相伴的洪建全基金會

簡靜惠:詹先生是重要的編輯人、評論家與企業家,能否請您談一下,您所知道的洪建全基金會在臺灣文化非營利組織中,所具有開創者的時代意義為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詹宏志:我很幸運,恰巧在20歲時接觸到洪建全基金會。基金會在每一個時期的創意與開展,都跟臺灣社會文化發展有緊密相連的邏輯,我也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啟發,現在回頭看,彷彿基金會和我人生一直相伴。

洪建全基金會是第一個以文化教育為願景的基金會,這個開創性的想法、宏願與悲願,在當時是很震撼的構想。在1970年代,一個資源匱乏的時代,其他基金會的宗旨,大多是救濟、布施、救災等工作為主,而洪建全基金會是開啟了把重心放在文化上。

對我影響深刻的,第一個就是《書評書目》,開啟了「書評」,亦即推廣讀書,詮釋書的內涵;再來是「書目」,包括出版訊息、目錄等。我幾乎每一期都看,因為我姊姊是個圖書館館員,她對這個雜誌有最強烈的認同。

20211013-1977年2月號(第46 期)的《書評書目》發表了一篇來自香港評論家清淮所寫的〈於梨華的新書〉,刊物發行上架沒多久,便接到警備總部的「關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1977年2月號(第46 期)的《書評書目》發表了一篇來自香港評論家清淮所寫的〈於梨華的新書〉,刊物發行上架沒多久,便接到警備總部的「關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在我大學時期,洪建全基金會推動了一件重要的課題,就是臺灣的民歌運動。我剛到大學讀書的時候,正是臺灣年輕人學民謠吉他的時代,一開始學民謠吉他,擁有一把四、 五百塊錢的吉他是所有年輕人的夢想。一開始學的都是西洋經典民歌,Joan Baez或者Bob Dylan。當一個環境裡,青年想通過音樂表達自己,而在民間底層湧現的民歌運動,洪建全基金會接下了這波風潮,把學生們用音樂來訴說自己的民謠集結出版,在當時震撼了校園與學生,更影響了其後的流行音樂革命。

簡靜惠:詹先生點出了基金會的開創性,我當時立下宗旨:要播種、關懷社會,以及推動教育文化工作。我這個人也是好事之徒,有什麼新的東西,有什麼好的建議,只要提案是社會需要的,我大部分都同意。參與民歌運動是羅曼菲邀我聽楊弦的演唱會,基金會在毫無經驗下,為了保存美好的旋律,就出唱片,沒有通路,就用書評書目出版社的管道販售。提到《書評書目》,我知道詹先生曾在雜誌上寫過系列的書評,能回憶一下這段文學因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