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之際,「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成立,隔年創辦台灣第一本書評雜誌《書評書目》,以鼓勵閱讀開啓台灣的世界之窗;五十年來,洪建全成立視聽圖書館、支持雲門舞集、支持並出版台灣傳統音樂研究,從陳達的思想起到雲門的《薪傳》,都有其身影,乃至錄製第一張民歌唱片掀起一代年輕人的民歌運動。
從執行長到董事長,簡靜惠親身參與並記錄五十年來,與台灣生命脈動相震盪的基金會留下的足跡與刻痕。本文選自簡靜惠著《植栽一座文化森林》對談篇。
從視聽圖書館通向藝術世界
簡靜惠:我們同行在臺灣藝文推廣的道路上。一回首,洪建全基金會也要慶賀50歲生日了,請懷民回憶一下,過往對基金會的認識?
林懷民:我要講一個故事。上個禮拜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在念國立藝專的時候,常常從板橋坐車子到中華路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那裡,他第一次戴上耳機,聽到那麼大,那麼美好的聲音,世界因此開朗了。他每次去都會待到閉館前的最後一分鐘。他說,每次回家的時候都像在做夢一樣。
那個朋友叫作李安。
簡靜惠:我很會揩洪家的油,當時家族在南京東路有房子空著,我就爭取來設置視聽圖書館,後來遷到中華路以後,就更具規模,不僅設置了最新的唱盤、電視和錄影設備,也把洪家兄弟家裡收藏的唱片「借來」,成為許多年輕人聆聽音樂和看電影的啟蒙空間。像李安一樣的年輕人,當時辦會員證,學生一年一百元,一般成年人是一百五十元,我們堅持要付費,讓使用者尊重資源,每個人可以有一個卡座,聆賞影音,不能外借。
林懷民:在那個時代,視聽圖書館對於藝術飢渴的年輕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呢,我自費用稿費買唱片,三十塊錢一張,塑膠做的,可以彎來彎去,可以用水去洗。我在家裡翻來覆去專心地聽那幾張唱片,去視聽圖書館的時間不多。但是偶爾去了,那裡的收藏和設備也為我開啟了更大的世界。
支持雲門創作自己的音樂
簡靜惠:不只如此,我們也支持民謠採集與音樂製作,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能夠結識林懷民。以前正式的表演都是芭蕾舞,林懷民跳舞是打赤腳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那些老先生是很看不慣的。記得有一天林懷民穿著拖鞋、汗衫,夾著海報就進來基金會的辦公室,跟我說,雲門將要演舞劇《白蛇傳》。
林懷民:我1974年去找您,帶著前一年雲門首演的海報。創立雲門的時候有個想法,因為我們受到西方太多影響,希望能用臺灣作曲家的音樂編舞。但要進錄音室錄音樂沒有經費,所以就去找您。其實我們不認識,您卻慷慨地答應,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