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養兒育女,節稅挺自己

2018-02-17 06:10

? 人氣

作者指出,人是經濟動物。完善育養體系至關重要,但除非價格小到可以忽略甚至完全免費,否則,基礎環境再好,終須花得起錢才能吸引生育。(資料照,蘇仲泓攝)

作者指出,人是經濟動物。完善育養體系至關重要,但除非價格小到可以忽略甚至完全免費,否則,基礎環境再好,終須花得起錢才能吸引生育。(資料照,蘇仲泓攝)

台灣少子化眾人皆知。中時頭版頭說公教人員鐵飯碗也不想生小孩。商周編輯室報告說少子化正在凌遲台灣,少子化招來更嚴重的少子化、人口註定腰斬;人口減少後,地廣人稀的生活不會只有浪漫的美好,還有更多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形勢嚴峻,必須面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生育率下降並非導因於不婚,因為根據內政部統計,婚齡國人未婚人數占比從71年35.38%到105年34.52%,未婚比率沒有提高﹙圖一上﹚;現在人「不婚不育」的說法只算對了一半。(作者提供)
生育率下降並非導因於不婚,因為根據內政部統計,婚齡國人未婚人數占比從71年35.38%到105年34.52%,未婚比率沒有提高﹙圖一上﹚;現在人「不婚不育」的說法只算對了一半。(作者提供)

我國每位女性總生育率,從民國71年2.32人降到104年1.17人,紮實少了一半﹙圖一中﹚。但生育率下降並非導因於不婚,因為根據內政部統計,婚齡國人未婚人數占比從71年35.38%到105年34.52%,未婚比率沒有提高﹙圖一上﹚;現在人「不婚不育」的說法只算對了一半。

為了促進生育,政府採用雞尾酒法,從制度面多方著手,期能完善育幼托兒環境、擴大辦理六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協助不孕夫婦生育及健全收養制度等。至於賦稅措施,內政部曾於91年10月提出「未成年子女及其扶養人之免稅額,比照七十歲以上直系尊親屬」的減稅構想,但因財政部和經建會認為我國採累進稅率,提高未成年子女免稅額會導致富人享受免稅額比窮人多,造成不公平,而未獲採納。【911019/中國時報】

提高未成年子女免稅額導致富人享受免稅額較多,其邏輯是:相同的每10萬免稅額,5%稅負的減稅效果是5千元,20%稅負的減稅效果是2萬元,所以不公平。但何妨仔細想想:

如果減稅2萬比減稅5千不公平,那麼繳稅20%比起繳稅5%,為何就沒不公平?

讓有經濟能力、有節稅需求、有生養意願者以己身所得「養兒育女,節稅挺自己」,難道不比社福補助更副公平正義?此舉無涉生育權平等問題;較低所得者仍依自由意志決定生育,必要時仍然透過公共資源支助教養。

台灣人口面臨衰退困境已達國安層級,政府本該以大開大合胸襟面對;若還計較稅率高低之節稅效果不同而遽論不公,格局是否失之小矣?

延續香火觀念式微之後,生兒育女不再是自然衍化的必然行為,經濟因素使其形同企業投資,成了一樁必須謹慎考慮的重大行動;當今少子化情況嚴重,正是以往許多適育國民擔心教養成本過重的決策結果。政府倘能端出最具經濟實益的額外節稅優惠,大刀闊斧改善為數無幾的未成年子女免稅額﹙8.8萬﹚及學費或幼兒學前扣除額﹙2.5萬﹚,讓國民在繳納所得稅前充分支應教養開銷,營造友善教養的賦稅環境,便能提供「願生能養的經濟動能」。

節稅提供生養經濟動能,非屬信口無據。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圖二﹚。(作者提供)
節稅提供生養經濟動能,非屬信口無據。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圖二﹚。(作者提供)

節稅提供生養經濟動能,非屬信口無據。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圖二﹚:扶養2人以上的平均所得>扶養1-2人>無扶養人,說明較高所得確實存在申報較多扶養人的節稅需求;而且,無扶養人的有效稅率奇高,代表無扶養人但個別所得不低的年輕新貴,仍有獎勵生育額外節稅的空間。

財政部統計處在106年7月25日發布〈近期經貿與稅收情勢〉的結論說:現行免稅額及扣除額已具減輕民眾稅負之效果。隨人口結構變遷,少子化與高齡化加速,宜適時檢討各項免扣額之合理性,以切合社會發展需要。據此,本文認為:如果能「額外節稅獎勵生育,使其優惠完整涵蓋受獎勵新生兒的成長期程」,或許能對所得淨額52萬元以上的126萬戶﹙圖二中﹚發生一點效果,也許能讓較高所得組每戶平均人數從現在的4.2人與3.2人﹙圖二下﹚略為增加。果真如此,則犧牲點稅收,值不值得?會不會比無差別減稅對台灣更具意義?

意願推估,或環境、或時間、或喜好、或成效,難說定數。但就算額外節稅獎育措施到頭只是一個全然無效的爛點子,也不會有額外的稅收損失,何不放手一試?行動就有機會,不行動當然沒機會。台灣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必瞅著國際上有無成例可循。

人是經濟動物。完善育養體系至關重要,但除非價格小到可以忽略甚至完全免費,否則,基礎環境再好,終須花得起錢才能吸引生育。因此,扮演節流角色、使其自食其力、激發願生能養經濟動能的賦稅優惠,理應成為鼓勵生育多元配套的重要一環,不該獨漏。

*作者為小電子廠財務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