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今年的十一國慶開始,派出大量軍機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雖然中國軍機並未侵入台灣的領空甚至飛越台灣領土,但對防空識別區總計159架次的侵擾,依舊引發國際社會對兩岸情勢的高度關注。不過包括台美兩國的軍事專家都指出,中國空軍的真正實力恐怕不如想像中強大,大規模侵擾台灣空域的作法更是難以為繼。
在〈南海之上的天空〉(The sk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這篇19日的報導中,《路透》首先釐清「防空識別區」是一個可以被主張國家按照需求任意指定的概念。因此所謂「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與「侵犯領空」並不一定等同,事實上中國軍機也沒有侵入台灣領空。不過159架次(從9月起算則為256架次)的中國軍機依舊吸引國際矚目,這個規模代表了中國空中戰力的現代化與大幅提升嗎?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hinese aircraft probing Taiwan’s ADIZ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weeks, including 56 on October 4, Taiwan defense officials do not see the sharp increase as a sign of improved ability to sustain such operations 3/5 pic.twitter.com/BeZvtX14uT
— Reuters (@Reuters) October 19, 2021
《路透》指出,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5年前就曾在一份分析中國空軍戰力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空軍確實能在演訓時做到讓大量軍機短時間內升空。即便早在2002年,中國空軍在成都的一次演習裡就在5個半小時之內讓85架軍機起飛與降落。不過蘭德也同時指出,解放軍確實存在一些「組織上的問題」,使得軍機的大規模出勤難以常態化。
該報告的作者認為,由於解放軍在後勤維修方面的能力不足,成都演習的高強度出動只能被看成是一種例外。與2002年的成都軍演相較,中國空軍今年10月初頻繁飛往台灣防空識別區,顯然更讓周邊國家與國際社會提高警覺。將近20年過去,中國空軍的實力是否有所進步呢?
《路透》認為,即便解放軍在短時間內出動了159架次的各式軍機,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空軍的出勤能量已有大幅提升。因為中國軍機的機身編號並不公開,外界很難判斷這些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軍機是否來自同一個基地,甚至是不是同一架飛機。加上中國軍機的應答機(transponder)數據也未公開,因此外界也無從得知這些軍機究竟是從哪一個基地起飛。
即便如此,《路透》也承認解放軍的空中威脅確實帶給台灣空軍莫大壓力。光是今年,台灣空軍就已經發生三起事故,因為台方總是積極攔截每一架侵入防空識別區的中國軍機。不過美國空軍大學中國航天研究院的前主任肯‧艾倫(Ken Allen)也表示,積極出勤也為中方軍機帶來損失,因為中國戰機引擎的使用壽命只有美國戰機的四分之一。艾倫認為,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中國戰機可能從東部或南部戰區的基地起飛,其中運-8偵察機則可能來自上海一帶。
《中國空軍報》今年6月刊登一篇評論,直指解放軍飛官的訓練需要加強,像是在防空識別區的飛行就能帶給飛官更多寶貴經驗。不過這篇文章也警告,高強度、快節奏的出勤也混造成損失,包括造成事故與裝備的損壞。艾倫表示,按照中國空軍的年度訓練週期,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就會達到高峰。不過台灣國防部官員也表示,台方會利用這個機會搜集解放軍的相關情報。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對《路透》表示,台灣軍方積累了許多與瀕臨開戰的敵人交手的經驗,從中磨練出對策與因應之道,台灣的海軍與空軍也越來越知道應該如何面對中共得挑釁。國防部長邱國正則在國會備詢時表示,中國的空中加油能力有限,這意味著中國陸基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也高度受限。
馬振坤對《路透》表示,他認為中國空軍沒辦法長期維持十月初的大規模出勤,因為中國空軍的後勤支援與空戰管理部門能力有限,自然無法維持這麼高強度的行動。台灣方面雖然已經減少了攔截任務,但包括雷達管制與情報部門都仍在繼續從中汲取寶貴經驗。馬振坤說:「從共軍展現的防禦作戰技巧來看,中共不太可能輕易發動戰爭,只能在襲擾行動中採取『灰色地帶行動』(grey zone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