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陸資來台搞創投,別有用心?

2015-01-21 05:26

? 人氣


近年來大行其道的行為金融學上有一個概念叫certainty equivalent,簡單地說,假設兩種賽局,A是50%機會贏300萬元,50%輸100萬元;B是90%輸200萬元,10%贏5000萬元。A的期望值雖然比B低,但實證上顯示,在只能玩一次時,人往往會選A棄B。這個看似經濟學上非理性的選擇,從心理、生理或文化上怕痛、怕丟臉的角度觀察,其實非常合理。一旦大家都因為怕痛而不選B,久而久之資金與人才就從B賽局流失,導致玩家信心更加低落,資金人才更不願參與的「通縮陷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若玩家們能進場玩很多次,短期之內選A或選B在創造財富上的優劣不見得明顯,但長期來看,只要玩家將贏來的錢重新投入賽局,選B的人會比選A的賺得多。因此,對一個把財富極大化,而不是風險極小化設為主要目標之一的社會而言,如何透過適當的制度設計,鼓勵人們多參與B,以避免過多人因為厭惡損失而一窩蜂選A的「市場失靈」現象,非常重要。比如說,支持B賽局的投資人應該努力降低玩家進場的心理與實際成本,並透過其他配套措施,讓B賽局的贏面增加。這其實就是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的思維,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以後再來處理分配不均的問題。


創業投資就是一個風險與報酬分佈態樣屬於B類賽局的商業活動。台灣創投與大企業過去不敢在軟體網絡領域選B,也許是手氣不佳,勝率過低導致心理厭戰。但所謂上一代創投「看不懂」軟體網絡科技趨勢云云,根本是藉口。試想:軟體網絡科技本質上是在全球市場競爭,哪家創投與大企業不是全世界尋找甚至培植投資標的?就算台灣因為種種限制造成軟體網絡科技業難以興旺,若真有心,北美、歐洲、中國大陸、日本、南韓這有多少間上市與未上市的軟體公司與網絡公司?公開資訊全部免費,上網一搜就有,國際投行分析與產業研究報告多到看不完;未上市公司或許資訊比較不透明,但在全球相關領域研究工作創業的華人那麼多,成功的創投與企業領袖人脈資源網中肯定都有認識專家,若真有心,大可出國設點,長期經營案源開發資源網絡,這麼多資源還搞不懂?倘使搞懂了卻還不敢、不願投資,那問題究竟在哪裡?


問題的癥結或許並不是風險與報酬的不對稱,而是台灣許多有權作投資決策的人,在組織架構與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心理與生理上已經很難選B不選A,即使讓時光倒流二十年,在當時背景下看起來像B的新創想法,用今日的眼光看來也許只是A。主導創業投資的業界與政界關鍵人物,很多都是在相對穩定可控的環境中起家的。在那個時代,產品好就有人買,在需求尚未滿足前,只要能解決生產瓶頸,用準軍事化方式cost-down大量出貨搶市佔率就有機會賺錢。但在社群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不等於商品,生產過剩又需求漸趨飽和的時代,無法value-up就沒人買單。而要讓社群相信你的商品有價值,就要深耕小眾市場,培養一群忠貞(甚至有宗教狂熱)的粉絲,不斷快速推出讓他們尖叫感動的商品與體驗。這種競爭,完全不是台灣現在各行各業的掌門人所熟悉的。他們可以駕馭正規軍,卻不一定能指揮遊擊隊。而一群有資源、有膽識、能快速反應的遊擊隊,才是帶領台灣走出創投通縮陷阱的新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