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進入民國60年代後,人民對於社會福利的重視逐漸高漲,政府開始建築國家社會福利體制,其中包含建立社會工作員專業制度,並且在同一年代開始立法保障兒童、老人、身心障礙者等社會福利措施,而近日衛生福利部與社工專協又開始進一步推動社工專業化制度,到底對社工有無幫助?本文將聚焦於社工人員身上,回顧這個已發展40多年的台灣社會福利工作者的勞動環境,他的樣貌到底是如何,究竟,是哪些人撐起了今日社會福利體系的運作?作者希望透過簡單的分析,讓讀者及關注社工的夥伴們進一步了解並省思未來應走的道路。
一、沒有執照的社會工作員撐起了台灣社福產業
我國86年第一屆社工師考試的12%的錄取率似乎已奠定往後社工師考試的嚴峻走向,回顧近幾年錄取率,雖有「稍微」提高,但也不外乎約10至20% (事實上,106年第一次社工師考試錄取率是7.7%),換言之,擁有社工系學歷的社工人中,約每10個就有8個人沒有社工師執照,再根據2010年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以下簡稱專協)調查,實際工作的1929位社工當中便有1495位社工沒有執照,有證照的社工僅434位,由此可見,台灣整體社會福利是由無執照的社工員支撐起來的,然而這群勞動主力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與專業發展卻比其他助人工作者更縮限,連帶影響的是工作滿意度及實務工作的投入,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下受最大傷害的除了社工就是身處社會弱勢的案主,這是相當值得深思並迫切改善的現象。
二、工作不滿3年的年輕人撐起了台灣社福產業
社工相當不同於其他專業,資淺的工作者似乎成為勞動主力,一般社工若能做滿3年那已經是資深,如果5年那已是督導等級,學者沈慶鳴調查,年資不滿3年的社工佔總體30.5%,佔據比例最高;此外,再依據2010年專協的調查(不過,專協樣本來自會員,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會加入專業協會的社工大多是年資較久的),在1932位社工當中,年資最大宗的仍是不滿3年的社工,共712位,佔整體36.8%,明顯地,社工工作3年後人力出現了巨大斷層,剛畢業滿腹懷抱與熱血的社工人,大多只有3年的工作熱忱,而這也符合社工年齡上的統計,即台灣社工年齡多在21-30歲(佔整體61%),因此,台灣社會福利產業是靠「工作不滿3年的20多歲年輕人」所支撐起來的。
三、薪資2萬至3萬初的人撐起了台灣社會福利產業
薪資的重要性想必不需要多作說明,而如同上文所述,台灣社會福利產業依賴年輕社工支撐起來的,那麼,台灣年輕的社工員薪資到底多少?讓我們從三個重要的社福勞動研究來看,首先,學者鄭怡世與鐘文鎂2014年研究發現八成五社工員平均月薪為29709元;專協2010年調查無社工師證照之社工員平均薪資則為30509元,即便納入社工師統計平均收入也僅32072元;近日在高雄工會要求下衛福部公開2015年社工勞動薪資調查,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社工薪資介於30000-34999,佔據31.5%,其次是25000-29999,佔據20.7%。根據勞動部於105年7月統計調查,發現全台受僱勞工平均每月經常性收入為新台幣3萬9205元(其中專業人員55,654元、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40,868元),相較之下,保護弱勢的專業助人工作者薪資只有2萬5至3萬初,明顯低於一般勞工及其他專業人員,可以說台灣社福體系完全是靠低薪勞動所支撐的。
我們從上文得知,台灣的社會福利產業是高築在一個「低薪、年輕、高流動」的勞動環境上,事實上,社福勞動樣貌還可以從很多不同角度來看,若以性別來分析,其實台灣的社福產業是靠「20多歲的年輕女生們」支撐起來的,而且「女性社工薪資還低於男性」,而這又是一個相當值得考究的議題。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安全網是否穩定,取決於政府、非營利組織及單位主管是否提供這群年輕人一個安穩友善的勞動環境,但是,我們從簡單的調查分析中就可知,我國這個發展40年的專業歷史,空有夢幻的專精制度卻無理想的勞動條件,我們必須認清「支撐起台灣社福體系運轉的從來就不是主管或高官,而是每一個年輕又血汗的基層社工」,人力巨大斷層顯現的並非是社工抗壓性不足,而是勞動環境的低迷惡劣,在當前不斷提升專業的理想化中,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想想,下一個十年我們理想中的台灣社會福利工作樣貌該長什麼樣子。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專案社工師、彰化社工工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