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如何造成的?想好好工作就無法顧孩子、想顧孩子就只能丟工作、青少年想找工作卻連個聯絡的手機都沒有,這是在台北市萬華深耕10年之久、不斷陪伴貧困家庭之「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看到的多數困境之一。而在社工李柏祥看來,問題不只錢,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做工的爸爸跑來拜託夥伴們:「我不會教小孩,拜託你們去講,你們比較有愛心、比較會跟孩子相處!」
所謂「社會安全網」必然是有洞的、永遠都會有被漏接的人們,只是該如何將網織得密一些、讓多一點墜落的人們被接住?經濟困境、求職困難、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沒有陪伴孩子的時間、沒有親友分擔壓力、不知該怎麼找社會福利資源,李柏祥與夥伴陳甄看到的種種問題都是一步步將貧困家庭推入絕境、甚至造成貧窮「世襲」,而該如何一步步拆解,成了社工們隨時面臨的挑戰。
4坪大空間擠進一家人、上班到深夜孩子就沒飯吃 貧困家庭「工作與孩子二選一」困境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坐落於所謂「整建住宅」密集的萬華新安里,李柏祥說這裡的房子最初係因都市規畫而產生,坪數小小,可能還會再隔間租出去,這樣的家雖然不夠舒適,卻也成了預算不足的貧窮者棲身之所,他便看過其中一個居民的家僅3–4坪、大約5張書桌的大小,這樣的空間要住進一家人。
10多年前剛選上的新安里里長看見此地青少年遊蕩問題,一度開放里辦公室讓孩子使用,只是日子一久發現陪伴少年並不是那麼容易,可能還會被指責「里長沒管好小孩」,社福專業者就此進場──當時輔大社工系教授羅秀華帶領學生進去做「社區課」,一群學生們陪伴孩子們陪著陪著,也開始想打造一個「據點」讓孩子有一個可以待的地方,「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據點就此產生。
據點表面上看來是要照顧孩子,但在陪孩子的情況下也能看見家長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在據點待了一整天卻沒有家長來問「他跑去哪」、一個人隻身遊蕩在社區,社工或許就能猜測家長沒有心力去注意孩子狀況,進而慢慢去理解這家庭的狀況,銜接上社福資源。
從孩子的狀況便可窺見一個家庭的縮影,李柏祥說協會開案的家庭高達3分之2都是單親。常見狀況之一是當這些家長選擇工作,便可能演變成工時過長、難以陪伴孩子。在家長所受教育有限的情況下,求職市場往往也只有最低薪資可供選擇,於是有新住民媽媽兼3份工賺得2萬多元,也有人可以賺到4萬多,然而代價就是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可能晚上有些家長還在工作,孩子就會有一餐、沒一餐。」
也有單親家長是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犧牲工作,協會協助的單親媽媽秀秀便是其中一位。秀秀獨立撫養4個孩子,一直想找工作,但即便是撐到最後一個孩子才去找托育,費用都逼近2萬元,「這可能就等於她的薪資了,就算她去工作也可能只賺到這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