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AI永遠無法取代人:《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選摘

2021-11-25 05:10

? 人氣

唐鳳指出,非例行工作中的基本部分雖可交給人工智慧,但最終的責任仍是人類要承擔。(資料照,AP)

唐鳳指出,非例行工作中的基本部分雖可交給人工智慧,但最終的責任仍是人類要承擔。(資料照,AP)

台灣在口罩對策上成功的主因是政府與民眾彼此信任,並活用數位科技,數位科技在其中發揮極大的效果,相信今後這種現象會經常發生。有效活用數位科技,能促進社會產生變化與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然,數位科技並非無所不在。例如在新冠肆虐初期,預防病毒最好的方法是用肥皂徹底把手洗乾淨,再用酒精消毒。這些動作,數位科技就無法取代,也沒必要把科學邏輯套用在肥皂和酒精上,數位技術擅長的是,讓更多人理解正確地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數位技術絕不會改變社會的方向

「內外夾弓大立腕」是台灣網路上流傳的一首歌,歌詞內容是教大家如何洗手。為了讓這首歌在網路擴散,利用數位技術製作出可愛的宣導用吉祥物,就是一種好方法,實際上也可行。

但如果只是這樣,就斷定數位技術會改變社會的方向,就有點誇張了。歌曲和宣導用的吉祥物只用來做推廣用,是為了強化「手要洗乾淨」、「一定用肥皂」的觀念。數位科技的終極目標僅為獲得「徹底洗淨手」這個結果,如此而已。

當然,數位科技有其優勢,例如可透過科技獲悉民間的用水量增加、每個人洗手的次數增加,以及洗手的時間加長了等。數位並無法取代生活裡肥皂的效用,但當我們不知道實際的數據,例如用了多少肥皂、多少水、洗手時間等,就可以透過科技得知。

水龍頭 洗手(圖/取自Unsplash)
唐鳳以洗手為例,說明數位科技僅是達到特定目的,而非要改變社會。(取自Unsplash)

政府並不想透過數位改變社會方向。「用肥皂洗手」是經過國民認可的共同目標,而當大家朝同一個方向前進時,數位科技也能更快更普及地傳達資訊,僅此而已。

數位無意改變民主主義的方向,也沒要求我們必須朝其所指示的方向去做。無論在新冠病毒對策或數位化政策上都一樣,數位只是一種輔助性的工具。

從偏鄉開始建置5G的理由

台灣的5G(第五代移動通訊世代)正逐漸普及中,4G和5G最大的不同是5G的延遲率會降低。

比如說,當我透過視訊會議接受海外媒體採訪,幾乎可以即時看到國外採訪者的反應,這不是因為通訊速度加快的關係,而是「延遲」消失了。速度的快與慢,可以從我們隔著螢幕是否清楚看到對方的動作來得知。所謂「低延遲」是指當對方點頭時,我們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就看到他做這個動作。

以開車為例,駕駛者看到對面有車會立刻踩煞車,從踩煞車到停止之間所費的時間,就是延遲。或者當眼見快跟對面來車相撞時,駕駛一定會按喇叭示警,那麼按下喇叭,對方需要多久時間才能聽到,在這段時間內延遲就會發生。

這和速度一樣,聲音與光的傳播時間有其極限,因此延遲會發生。

和光纖相較,4G通訊的速度就慢了很多。比如說有輛無人車撞上對面來車,如果雙方用的是4G通訊,通常是在撞車後才收到訊號「撞車嘍」,一旦換了5G,警訊會從一開始就傳達到位,這時接到警訊的駕駛就能當下判斷,究竟該轉動方向盤或踩煞車。這是4G與5G的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