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AI永遠無法取代人:《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選摘

2021-11-25 05:10

? 人氣

現在的AI已達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水準,不用再教它「這是紅燈」、「這是綠燈」這種基本常識了。以前,當詢問Google「這是斑馬線嗎」或「這是汽車嗎」,「請輸入」的訊息也會顯示,這時需要輸入後正確答案才會出現。但是現在的AI早已學會英文單字和數字,根本不需要輸入,也不用再問「哪一個是紅綠燈」,AI就能立刻辨識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此,教導數據與貼標籤這種作業只是過渡期,待電腦學習到了某種程度後,就不需要人為了。可能因為這樣,讓有些人很沒安全感。

不過,電腦或AI有視覺感測不過是2015年、近6年才有的,即使要搶人的工作也沒那麼快。而且無論AI最後進化到什麼程度,透過人的手來做紀錄的工作並不會完全消失,因為紀錄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以數據分析為例,參考數據後做出最終判斷的,從最基本到高端依然需要人來做。

現在,非例行工作中的基本部分雖可以交給AI做,但最終的責任還是人在承擔。以出版為例,從事編輯工作的是人,把書編輯出來後提供給讀者,這時編輯優秀與否就有區別。這個區別並不在於1分鐘能讀幾個字,而是必須具備獨特的觀點,如何在龐大繁雜的詞語中發現其獨特性,並運用其獨特的眼光做出有活力的報導。

這種工作就牽涉認知、手動、例行性與非例行性,而這是AI怎麼樣都做不到的。AI能做的只是找出文章中每一個段落的重點,將能用的名詞、專門用語數據化後貼上標籤。從這一點來看,AI也許是一個能幹的編輯,但即使如此,根據專業或推理能力而負責下判斷的還是人,或者說只有人有能力下判斷。

我對翻譯感興趣,所以對AI的翻譯能力能達到什麼程度很好奇。以現在的技術來說,AI可以做到的是像工程、法律這種有標準答案的翻譯,或者像翻譯EU各國語言的法律文章那樣,因為已有很多基礎資料,標準答案不可能錯,所以這種翻譯AI可以做。

但是,詩和小說等文學類作品的翻譯就不一樣了。小說雖能被翻譯成外文,但不同譯者翻譯出來的作品一定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翻譯等於是重新創作,形式上是翻譯但實際上是創作。由此,要讓AI翻譯這種需要創意的類型,恐怕還有困難。

20211119-《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書封。(蔚藍文化)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書封。(蔚藍文化)

*本文選自數位政委唐鳳口述,日本總裁出版社編輯部整理紀錄的《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