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紀念塔內有一塊十九世紀中葉滿清官員所贈送的石碑,石碑上雕刻的是:「華盛頓者,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
以上這段話是1844年一位滿清官員徐繼畬所說的,當年美國國力還不甚強大,但是他憑藉敏銳的目光,看出美國的制度比大清優越許多,於是明查暗訪寫下了傳世巨著《瀛環志略》,大力誇讚美國的自由與民主,字裡行間之中充斥著對清廷專制的不滿,甚至為此遭到彈劾,險些丟了官。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滿清政府慘敗,與英美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將中國拉入近代不平等條約的泥潭。關於鴉片戰爭的失敗,林則徐認為主要是武器裝備的落後所致,因此他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則認為,國家的積弱,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武器裝備,而在於人與制度,大清的士兵紀律渙散,沒有信仰,看到敵人就跑,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夠打仗呢?於是他就開始更深層次的研究這個問題。
1844年,徐繼畬與美國傳教士雅皮里進行了歷史性的對話,從這次對話中,徐繼畬知道了西方投票選舉和民主制度,明白了英國國王和大清皇帝的區別。此後幾年,徐繼畬刻意拜訪西方來華人士,才漸漸明白,西歐各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實行民主制度,不實行民主制度的就會落後。他對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尤其嚮往,十分欽佩規劃這種制度的美國總統華盛頓,而對自己國家專制制度的合法性和永恆性深表懷疑。徐繼畬基於與西方各國來華人士談話的基礎上,總結他們政治制度先進的地方,五年數十次易稿,終於在1848年,完成了《瀛環志略》這本跨時代的奇書,這時太平天國動亂尚未開始。
《瀛寰志略》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書中對西方世界的敘述和評論招致滿清封建權貴的彈劾與討伐,連當時官員曾國藩都認為「徐松龕中丞著書,頗張大英夷」,所以在中國幾乎乏人問津。然而此書後來傳到日本,卻掀起日本人購買的熱潮,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把它當作指導明治維新的方向和了解西方的窗口,滿清與日本的國力,也就從此越拉越遠。
1864年,橫行中國達十三年的太平天國之亂結束後,滿清政府在開明派官僚如李鴻章與張之洞的建議下,開始派人前往歐美國家學習,然而他們多半只是遵循林則徐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方針,去學習歐美國家的軍事與工程,很少人去學習人家的自由、民主、科學與政經制度,以致當年德國有「鐵血首相」之稱的俾斯麥曾說:「日本留學生來我們國家不只學習軍事與工程,也學習我們的自由、民主、科學與經濟制度,中國留學生卻只學習我們的軍事與工程,中國遲早不是日本的對手。」果然,1895年的中日甲午之戰,滿清政府一敗塗地,應證了他的預言。如果當初滿清政府能採納徐繼畬的建言,1895年的中日甲午之戰應該不會慘敗,甚至可能獲勝,歷史恐將改寫。當然慈禧太后也是罪魁禍首之一,因為滿清末年,光緒皇帝與康有為等人雖然有心改革,卻由於慈禧太后與權貴們私心作祟,撲殺改革派,所以無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