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安全議題不時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久前在一場線上演講中,針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提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引發外界關注。基於地緣關係,日本對周邊情勢極為敏感,對台海如此,對朝鮮半島亦復如是。據說1996年爆發台海危機時,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曾憂慮至徹夜未能成眠。安倍現在雖不在其位,但他對中共對台動武的說法,仍可反映日本政界一般的看法。
但料想不到的是,當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為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視訊峰會進行簡報時,記者的問題卻從烏克蘭危機扯到台海危機,蘇利文也藉機強調「美國會採取一切可能的嚇阻及外交行動,確保中國武力侵台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日美政要陸續拿台灣問題「說事」,讓中共氣的跳腳;但中共拒絕與民進黨政府對話,自然提供外力插手兩岸紛爭的機會,美國此刻就是扮演「球員兼裁判」的角色。台灣安全議題國際化,對台灣究竟是禍?是福?身處安全困境的台灣人民,恐怕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台灣面臨的第一個安全困境,是夾雜在中美戰略競爭當中,但又無力影響中美關係朝向對自身安全有利的方向發展。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形勢不同,當前中美競爭的範疇無所不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技、網路安全等多項領域。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一是雙方結構性的矛盾,如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長期可能演變為「文明衝突」;二是利益的衝突,如權力競賽,美國前總統川普強調「美國第一」,現任總統拜登則致力維護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兩人都將「中國崛起」視為重大威脅。
而中美競爭的各領域,或多或少都觸及台灣問題。例如,台灣與美國共享民主價值及民主制度,拜登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是理所當然;但當一場民主饗宴被轉化為「抗中聯盟」時,台灣的「恭逢其盛」,就被對岸戴上「倚美謀獨」的帽子。
美國運用台灣的戰略地位,把台灣當成遏制中共的一張牌,但必要時就會將台灣問題做為與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換取北京在談判其他次要國際議題的讓步。問題是,拜登政府不願放棄台灣,又不敢挑戰中共眼裡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因此必須對兩岸問題維持「戰略模糊」政策,但卻增加台灣對美國協防決心的不確定感。
台灣面臨的第二個安全困境,是擔心中共片面改變兩岸現狀。台美都認為維持目前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最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因此,拜登公開聲稱「不鼓勵台灣獨立」,國民黨和主流民意也反對「台獨」,民進黨意識到此路不通,因此將《台獨黨綱》束之高閣。但中共會讓這個現狀長久維持下去嗎?假如台灣不搞「台獨」,兩岸就能相安無事嗎?眾所皆知,中共對台政策除「反獨」之外,還有「促統」。
《聯合報》今(2021)年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大陸不放棄統一,是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台灣民眾目前不接受兩岸統一,尤其是「一國兩制」的統一安排;但如果中共認為和平統一遙遙無期,則「武統」的可能性就難以排除。然而,中共若因「促統」改變台海現狀,美國和日本也會為了自身的區域安全利益,介入兩岸這場「促統」和「拒統」的戰爭。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11月2日出席「阿斯本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時提到,「台灣問題」直接牽涉到中國大陸領導人和中共的政治合法性,是一條「深紅線」,而各國都應遠離這條「深紅線」,因為靠得太近會有誤判形勢的可能,且各國都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我認為,台灣的地緣政治環境與新加坡不同,兩者不能相提並論。雖然台灣與新加坡都位居戰略要衝,但新加坡可藉此維護其安全利益,台灣則時有「懷璧其罪」之苦。
台灣第三個安全困境,是內部缺乏團結。美國戰略家克萊恩(Ray S. Cline)在評估國家權力要素時,非常強調國家意志,也就是著名國際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Nye)所說的「軟實力」(Soft Power)。民主化使台灣更具吸引力,也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被認為是華人世界的典範;但當政黨良性競爭異化為政黨惡性鬥爭後,台灣內部的凝聚力即遭到嚴重腐蝕;此外,「認同危機」始終讓台灣部分民眾,面臨「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困擾。以色列在強隣環伺之下,人人立志為保家衛國而戰;但臺灣的自我防衛意志,則經常受到外界的質疑。
因此,台灣要跳脫安全困境,首須鞏固內部堡壘,即懂得「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的道理。「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12月6日在「遠見高峰會」發表演說時,引用冷戰時期美國共和黨參議院領袖范德堡(Arthur Vanderburgh)的名言:「政治紛爭不出國界」(Politics stops at the water's edge),認為對台灣和平繁榮最有利的是「政治紛爭止於台灣海峽之濱」。
卜睿哲不愧是研究兩岸問題的專家,他的話聽來言之成理。我認為,台灣朝野政黨在內政方面可以存在分歧,但在外交和大陸政策方面,應建立最大的共識;其次,強化對美關係要考量自身國家利益,不能視台灣的「忠誠」為理所當然。最後,處理兩岸關係最為重要,所謂「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即使對方不仁,我亦不能不智。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