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台灣「收買」了通膨巨獸

2022-01-12 06:20

? 人氣

天然氣情況雷同─中油去年轉盈為虧變成虧損達434億,但實際上去年中油的油品大賺443億、石化也小小獲利52億元,最後會變成虧損的主因是:「配合政策」天然氣不漲價,結果為了天然氣一年就「吸收」─即虧損749億元。而且,依照中油的說法,去年中油為了「整體政策因素」吸收超過1000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如實反應從國際上傳來的通膨壓力,這些國營事業還是會賺錢,賺的錢也是回到國庫;政府要其不漲價的「政策任務」,等於拿納稅人的錢「收買通膨巨獸」。作法對錯好壞或許見仁見智,但其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不僅公平性大有問題,更難以長期為之。

至於未來的發展會如何,坦白說:不是非常樂觀,是該「戒慎恐懼」看待這回的通膨再起。

官方說國際上多認為今年通膨可回落,但未必如此,一來「樂觀派」去年已經看錯一回了,二來繼續看壞的人其實不少,三來又有其它新變數產生,可能影響通膨。

綠色通膨加中國因素不利於壓低物價

這些新變數中,近來最被討論的是「綠色通膨」,全球為了執行減碳等而導致的能源價格大漲,從而引發其它物價上揚,各國會為了壓制通膨而放慢減碳腳步,還是不願通膨繼續強推,尚待觀察;但長期而言,綠色通膨恐怕已難避免,這很可能也是為了減碳必須支付的代價。

再來是可以總括為「中國因素」的變數。過去40年的全球低通膨,許多開發中國家加入生產體系、提供低價的「生產因素」(從勞動力到土地等),是主要原因,其中中國更是主要角色,這也成就了「世界工廠」地位。但這個因素,即使尚未消失,拉低通膨的效果也已減弱。

原因很多、彼此交錯又交乘的影響:中國發展程度提升工資也增加、人口紅利消失、中美競爭與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混亂與成本上揚等,當然,還有中方有意無意間的「輸出通膨」整整老美。

因此,今年通膨未必就能緩和並消失,不宜過份樂觀,靠補貼撒錢「收買」通膨巨獸,成本高又不可能持續,該注意其後座力;更要注意的是:匯率,如果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則會把國際上的通膨放大輸入島內─土耳其貨幣去年貶值50%,物價就上漲超過2成,淒慘無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