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的政治書寫與出版,一向都要與4年一度的政治改選結合,才有市場的需求,書在候選人造勢期間大賣,出版社賺錢,選完後,書就從市場消失,除非是研究者或是鐵粉才會購存。
然而黃惠君新著《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卻是一本與市場最新趨勢不是那麼緊密連結的政治書,它既不是政治系教授的學術著作,但是寫作起來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第一手的國家檔案資料反覆排比,嚴謹地查證、合理的還原歷史的註釋,讀來毫不遜色於一冊做過多年田野的政治人類學著作,作者一切的努力只是要還原歷史真相,達到台灣民主時代的轉型正義的高標準,然後在故紙堆中,黃惠君提出一個的偉大發現:台灣其實早就有反對黨,在1947年228事件之前,台灣曾經有過一個政黨雛形,早夭於獨裁者大屠殺的血泊中。
從1987年政治解嚴以來,歷經35年的政治變遷,台灣最珍貴的民主,應該是鞏固了。此刻重看228事件,可以打動當代讀者的角度是什麼?
沒有錯,作者黃惠君的觸角是敏銳的,此刻充分而且公平的競爭,政黨的公開搏鬥爭取民意,是75年前(正好4分之3世紀)的民主先烈們不能想像的民主天堂了。
這期間,最大的變革當然是總統直選,迄今已經有8任、4位元首,而且每8年像是鐘擺效應從藍到綠,又由綠返藍,候選人儘管左右各異,國家認同統獨紛陳。
《228消失的政黨》:證明「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但是展讀這本《2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卻發現這本讀來破格、但考證嚴密、結論大膽的最新著作,是以當代的台灣已經鞏固的民主制度的宏觀尺度來辯證,重新看二二八被密裁(暗殺)的本土菁英的存在意義,除了重新定義歷史、辨忠奸、喚醒台灣人的鑑往知來的熱情與洞見,更重要的,這還是一本撰寫歷史者的心中別有懷抱的:「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又一例證。
從檔案史料整理在寒冬展讀黃惠君新著《228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心頭寒意竄上來,原來台灣人曾經有過組黨運動,在那個大屠殺的年代。
黃惠君的二二八系列研究,最新的這本有一個大膽的結論:在日本殖民政府因二戰敗退交出政權的時候,台灣的政界曾經醞釀組黨,而這個短暫僅維持2年就消失的政黨,其實就是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存在的時間短短2年,從1945到1947。
為什麼作者敢這樣做翻案文章?因為她個人一直有個核心關懷,引導她做一系列二二八研究,黃惠君在自序中問:「為什麼握有權力的人非要把以下台籍三類菁英:(有台灣優先意識的)媒體高層、公正的司法官與為台灣喉舌的民代,置於死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