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過程如此艱難,原因之一在於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漫天要價,美國與北約就地還錢。普京的大戰略是要恢復前蘇聯共產帝國的勢力範圍,要求北約改變「開放門戶政策」(Open Door Policy),承諾絕不讓烏克蘭、白羅斯(白俄羅斯)與喬治亞加入為成員國,從10個「前華沙公約(Warsaw Pact)成員國」撤軍,撤除歐洲所有的核武。以美國主談代表、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的話來說,這些條件是「談都不用談」(nonstarter)。
在談判陷入僵局之際,美國主動釋放俄羅斯有意進行「嫁禍行動」的訊息,用意顯然是先發制人,戳穿俄羅斯的讓他把戲玩不下去。克里姆林宮(Kremlin)的反應則是矢口否認,反批美方憑空捏造,試圖「嫁禍」。
普京是不是下定決心入侵烏克蘭?外交談判是否從一開始就胎死腹中?目前分析家看法不一,但開戰風險顯然居高不下,美國與北約顯然不會冀望莫斯科主動退讓。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一旦俄羅斯正規軍越過邊界,北約(包括美國)基本上不會直接「出兵」相助,為今之計只有強化烏克蘭的自衛能力,期望俄羅斯記取自家的慘痛歷史教訓:1979年至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是如何拖垮讓普京緬懷不已的蘇聯共產帝國。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都警告莫斯科,入侵烏克蘭的俄軍恐將遭遇「血淋淋的抵抗」,讓俄羅斯的「勝利」快速破滅。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也強調,與2014年不同,這回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祭出的金融、財政制裁將是「一刀斃命」,讓俄方付出慘重代價。
去年12月,美國政府「默默、低調」為烏克蘭送上價值2億美元(新台幣56億元)的軍援,官員透露,其中除了小型武器與彈藥、通訊裝備、醫療裝備之外,還包括「標槍」(Javelin)飛彈等反戰車武器、重機槍。今年可望接任五角大廈國際安全事務次長的沃蘭德(Celeste Wallander)日前表示,她贊同軍援烏克蘭更先進的武器,例如「刺針」(Stinger)可攜式防空飛彈;上過阿富汗戰場的俄羅斯老兵,對「刺針」應該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