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弔詭的是,由於中國是透過「改革開放、招商引資」逐步建立龐大的出口產業,出口廠商其實多數是外資公司,並非中國本土公司。2013年1月18日,中國科學院曾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就以2011年中國GDP為例,指出中國GDP總值47萬多億人民幣,有高達13萬億利潤被跨國公司賺走。光是一家台商富士康,2012年出口就高達1295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出口總額(2萬489億美元)的6.3%!一般估計,美國企業在中國出口占比,至少在三成以上。
據2017年統計,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已達28萬多家,資產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在中國28個產業中,有21個產業的前5名,都是外資或合資企業。從行業上看,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製造、能源、鋼鐵、IT、網路、房地產等,都有外資進入,服務業更以美商主導,併購最多也來自美國跨國公司,占比超過30%。2017年中國貿易順差有59%來自外資企業,61%來自加工貿易。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反觀美國從設計、零部件供應、行銷等環節獲益巨大。
換句話說,川普開打美中貿易戰,受害最大的其實是出口導向的外資企業,並不是中國本土公司,尤其是美國、台灣、南韓、日本為烈。誠如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分析師Hannah Anderson所言:「首當其衝的將是股市,受影響最大的將是美國、韓國、台灣,因為在這些市場註冊的公司,佔據了中國出口產品全球生產鏈的很大部分」。
畢竟,美中兩國在產業鏈上的互補性遠超過競爭性,與1980年代美日兩國在製造業處於高度競爭,本質並不相同。中國從美國進口高附加價值的工業産品,美國從中國進口低附加價值的生活消費品,同時在服務貿易方面,例如金融、知識産權、旅遊、留學,中國對美國都是入超,美國對中國的服務貿易盈餘,顯然並未納入川普的美中貿易總賬。
更何況,中國製造業占全球比重已超過 25%。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蘋果手機、電腦產品在全球有700多家供應商,其中近一半在中國,短時間根本無從改變。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已逐漸下降。2015年中國出口歐盟14.3%居冠,美國14.1%居次,東南亞11.9%居三,然後是香港8.7%、日本7%、南韓7%、台灣4.8%、澳大利亞2.9%、印度1.8%、巴西1.8%、其他25.7%。中國對美出口只占中國GDP不到4%,即便川普對中國擴大貿易戰,也很難逼迫中國俯首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