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生命的禮物─獨一無二與必有缺陷

2018-04-07 06:10

? 人氣

鄒川雄老師與與周平老師用相聲的方式作見證(基督教論壇報∕洪錫隆主任提供)

鄒川雄老師與與周平老師用相聲的方式作見證(基督教論壇報∕洪錫隆主任提供)

56歲的嘉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副教授鄒川雄老師,因罹患大腸癌末期住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安寧病房,3月24日在嘉基禮拜堂舉辦了一場「人的盡頭,神的起頭」學術研討會及「生前告別式」。本文探討鄒川雄的生命哲學題綱。

一、人的盡頭、神的起頭

世俗人生必然要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就如同萬事萬物都必不可迴避生、住、異、滅,和成、住、壞、空的變化。根據生理主義(physicalism)的看法,人不過就是個物質的、生理的現象,而人的意識也僅僅就是腦神經電流的反應。換言之,生命的盡頭,就是盡頭,沒有剩餘甚麼非物質的能量、訊息或靈魂。生理主義者認為肉體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絕對結束,一切化作虛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二元論(dualism)的生命觀認為,人除了是個有機體的生理功能和作用外,更有相對獨立存在的非物質存有,有人稱之為意識,有人稱之為靈魂(以下通稱靈魂)。在肉體存活的狀態下,這靈魂會依附著肉體。在肉體死亡時,這靈魂卻可以獨立自存。換言之,We can survive our death (我們死後依然存活)。這存活的部分是非物質的,也就是靈魂。

身為基督徒的鄒川雄深信,這短暫可變的肉體乃是永恆長存靈魂的工具,而這個靈魂有個神性的本源,且回歸本源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換言之,這物質的肉體在世俗世界所從事的行動,都應有個終極的價值和信念作為動機的激發源頭。

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不怕死,因為他相信擺脫了肉體負擔之後的靈魂,更能夠臻於完美。鄒川雄也不怕死,因為他信心充滿,深信死後他會回到屬靈的家。「死的經歷引領我們進入復活的經歷;我們若未曾經歷過屬靈的死,就不能經歷屬靈的復活,因為不死就不能生」(林前十五36)。

「人的盡頭,神的起頭」(Man's extremity is God's opportunity),這樣的生命觀,與虛無主義(Nihilism)和唯物主義(materialism)是分道揚鑣的。

鄒川雄老師生前告別式,許多學生與老師合影(基督教論壇報∕洪錫隆主任提供)
鄒川雄老師生前告別式,許多學生與老師合影(基督教論壇報∕洪錫隆主任提供)

二、觀照世俗生命有生機、倫理、人格和社會四個面向

首先是生機(Organic)的面向

生命哲學的創始者柏格森(Bergson)在「創造進化論」中指出:「人生隨宇宙而流轉變化,無時不在創造進化之中,當然挑戰也是永無休止的。」又認為生命本身是非理性的:「生命的體驗豐富於、超越於理性知識;生命體驗的通路是直覺。」同樣的,生機這個面向視生命為意志的自我創生(autopoetic)系統,具有自我再製(繁殖)、信息處理能力。即便是如此,我們也不可忽視生命不能獨立自存的事實,而應考慮生命與非生命(環境)的聯繫,和生命與其他生命的共生關係(symbiosis),亦即,生命是相互依存的網絡。這不僅適用於對人的理解,也適用於對非人動物或植物的觀察。而每一種生命系統,都有某種程度的感覺或意識能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