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專家克里夫•巴克斯特的觀察,將測謊儀接到牛舌蘭的葉片上,向它根部澆水,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在電流計圖紙上,自動記錄筆開始向下記錄一大堆鋸齒形的圖形,這種曲線圖形與人在高興時感情激動的曲線圖形很相似。當他在心中想像葉子燃燒的情景時,更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還沒動手,圖紙上就產生了跳動,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描寫。他隨後取來火柴,劃著的一瞬間,燃燒的火柴還沒有接觸到植物,記錄儀的指針已劇烈地擺動,甚至記錄曲線都超出了記錄紙的邊緣。牛舌蘭出現了極強烈的恐懼表現。而當他假裝要燒植物的葉子時,圖紙上卻沒有這種反應。植物竟然還具有辨別人類真假意圖的能力。
此外,關於非人動物方面,根據英國哲學家邊沁(Bentham)和當代倫理學者彼德辛格(Peter Singer)的主張,非人動物和人皆有感受痛苦的能力(non-human animals can suffer),因此,為了口腹之慾或其他工具性用途,而讓動物痛苦至死,在道德上是要被譴責的。尊重每一種形式生命有機體的內在價值,並避免生命遭遇感覺或意識的苦難,是人類責無旁貸的天職。雖然在聖經創世紀中曾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
但基督徒鄒川雄卻反對以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 的角度來理解這話,他主張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和生命中心主義(bio-centrism)。換言之,他認為,所有的生命在一個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相互依存,人不應自居為萬物之靈,以主體的姿態,將天地萬物當作客體,而予以剝削或消耗。只有萬物欣欣向榮,人類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三、關照世俗生命的第二個面向-倫理的(Ethical)面向
主要包含義務論(deontology)、表單的頂端效益論(utilitarianism)或目的論(teleology)和德行論(virtue theory)。但除以上三者外,關懷的倫理(ethic of care)也是思考生命抉擇是的重要參照點。義務論源自希臘語的deontos,指涉行為或行為動機的「正當」和「應當」與否。義務論又可區分為行為義務論和規則義務論。前者聚焦在每一個行為上,並視之為獨一無二的倫理事件(a unique ethical occasion),我們必須憑良心或直覺來決定其對錯,也就是說,出於「善意志」(good will)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即,行為的動機必須是為了履行道德義務。規則義務論則指行動應遵循「可普遍化原則」(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並據此判斷行為的對錯。鄒川雄主張,在面對生命兩難抉擇時(如安樂死、自殺、墮胎、死刑、戰爭等),都不可或忘生命具內在價值應予以尊重,且我們有道德義務努力保存生命,而不蓄意傷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