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樣的場合提陳案、林案,蔡英文的出現就變成來給人洗臉的,統戰就沒有效果了。
可是,一定程度上接過蔣經國的衣缽,跟走蔣經國道路是一回事嗎?
正如很多人已經指出的,蔣經國的認同仍是中國認同,蔣經國時期與共產黨進行的抗衡,既是對台灣的自主治權之爭,但同時沒有完全放棄對中國前途的話語權和參與權。
星移斗轉三十多年之後,蔡英文面臨的當然不是這樣的局面和民意。
其所能遙遙遠紹者,大概只有談一談台灣作為「華人世界」這個星系中是如何作為「自由開放的典範」,而不願意再介入其他星球的前途之爭,也不會再提出什麼要把整個「華人世界」星系,統合在什麼共同制度下的話語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蔡英文沒有要走經國路,而只是在經國路上調了個頭,一迴轉還是往登輝大道上踩油門狂奔。
如今,被蔡英文領導已經有12年的民進黨,從戰略路線上來說,和李登輝晚期的國民黨,其實也有很多同質性。
當然,和李登輝時期相比,蔡英文和美國的關係似乎略顯過於親熱,時有喪失立場之嫌;和北京的私下溝通渠道,則似乎不夠充分有效。
但總體而言,這種使台灣接受、運用並為美國在西太平洋所主導的霸權秩序鼓呼前鋒,另一方面同中國大陸維持著冷對抗但盡量不搞到走火、翻桌的平衡,是和李登輝時期若合符節,且客觀效應遠超過陳水扁時期的情緒化外交的。
從台灣內部的政黨政治發展脈絡上,李登輝時期的國民黨,同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一樣,都日益趨向發展成一個對內主張、政策光譜都比較模糊的「全民黨」,而不再是某種單一軸線的理念性政黨。
而蔡英文的民進黨,更完全告別了推翻舊憲政體制的革命黨角色。
猶記得兩年前一次和許信良進行的訪談中,老許孜孜反覆要強調的信息,就是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已經是一個「維持現狀黨」。
既然民進黨要往一個「全民黨」的方向走,要把自己的群眾基礎拓寬,那麼要去統攝、要去處理的一些政治地標和時代圖騰,自然包括尚有相當程度「可用」價值和號召力的蔣經國符號。
告別與悲情之後,民進黨的挑戰就是金權貪欲抬頭
從現實權謀的角度看,蔡英文搬出已死的蔣經國來壓馬英九、壓宋楚瑜,乃至壓未來柯文哲,限縮他們可能的行動空間,也可說是不無「巧思」了。
當然,這麼做是有後座力的。
這幾天,綠營內部那些走過「打倒惡魔黨」年代的壯年以上從政者的倒彈和吐槽,已經斑斑可考。甚至不乏蔡英文在知識上的諍友質問她,妥協的底線可以退到哪裡。
但令人饒有興味的是,這些倒彈的群體似乎也很有世代性,大概40歲以下的綠營年輕從政者們,似乎對蔡英文對蔣經國的挪用和借影,依沒有太多的情緒牴觸,當然也沒有太濃的討論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