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複雜的南海主權爭議─1949年之後傳說中的兩次國共合作抗越

2022-02-13 07:10

? 人氣

細從頭說~複雜的南海主權爭議

以地理位置來看,西沙群島(西方國家則稱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 and Rocks或Chienli Rocks)距離海南島約330公里(180多海浬)、臺灣約為1,800公里。由宣德、永樂兩個群島和其他零星散佈的島礁所組成,與東沙、中沙、南沙群島並列為中國南海4大群島之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海(South China Sea,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國南海、西菲律賓海)總面積約368萬平方公里,南北綿延1,800公里,東西分佈約900多公里,為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僅次於珊瑚海(Coral Sea)和阿拉伯海(Arabian Sea)。其中共有島、礁、沙灘260多個,露出水面的島嶼和沙灘有36座。整個南海群島──北起珠江口大陸架前緣大陸坡上的北衛灘、南至曾母暗沙、西起萬安灘、東止黃岩島。以地理位置分佈來看,由北至南可以分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4大群島。南海諸島其陸地總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位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是整個南沙自然生成的第一大島(在周邊各國競相填海造陸的情況下,太平島面積已小於中共佔領的──永署礁、渚碧礁嶼美濟礁,為南海第四大島),約為0.51平方公里左右,東西長約1,430公尺、南北寬約402公尺,如果太平島不被當成岩礁(rock),而是能獨立生活的島嶼(island),就現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來分析,以太平島的領海來擴充,屬於中國(中華民國)的領海總面積可以達到260多萬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160。(作者提供)
資料來源: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160。(作者提供)

南海群島鄰近赤道,屬於熱帶海洋氣候,但因赤道附近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除了海溫要高於26℃才能造成的旺盛對流系統外,還要有地球自轉造成的水平旋轉力(偏向力,即科氏力:Coriolis force),讓空氣擾動形成大漩渦才能變成颱風。而赤道附近卻因地球球面與地球自轉軸完全平行,缺乏形成颱風必要的水平旋轉力──即科氏力幾乎等於零(柯氏力的大小與風速、緯度成正比),因此在距離赤道300公里內(約南北緯5度以內)的區域,即使有低氣壓也很難形成氣旋,沒有氣旋就不容易生成颱風。但2001年12月於新加坡附近、相當於北緯一度半的地方生成的颱風──「畫眉(Tropical Storm Vamei)」,打破了赤道附近不會(不容易)生成颱風的說法,而這個輕度颱風的暴風半徑橫跨赤道兩側,創下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的特(首)例,不過有些氣象單位則認為「畫眉」只是一個「熱帶風暴」,還稱不上颱風。(註四)南海地區全年的平均氣溫約在26到28℃之間,海水清澈因此非常適於熱帶珊瑚繁殖,所以整個南海群島的地質與澳洲大堡礁一樣全部都是由珊瑚蟲之遺骸──珊瑚礁堆積所構成。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體小而軟,頂端有一個開口,食物和消化後的廢物都由這個開口進出,口的周圍有觸手,含有刺絲胞,可以捕捉食物。珊瑚是一個通俗的名稱,指的是一群能夠分泌碳酸骨骼或骨針的腔腸動物或刺胞動物。珊瑚蟲在幼蟲時期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成長。珊瑚蟲除了靠捕捉洄游生物來維生外,寄生在珊瑚蟲胃皮層細胞內的共生藻──蟲黃藻(Zooxanthella,屬於渦鞭毛藻的一種,每mm3的珊瑚組織內至少擁有3萬個蟲黃藻)也是珊瑚成長的重要營養來源。在光合作用下共生藻可以幫助珊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而排出碳酸鈣,之後便堆積組合成珊瑚之外殼(骨骼),隨著時間的累積,死亡的珊瑚會變成白色的石灰岩,慢慢堆積,像澳洲大堡礁就經過200萬至1,800萬年的鈣化堆積才形成今天美麗的珊瑚礁。根據研究,在沒有人為或天然災害的干擾與破壞下,珊瑚可以存活50~10,000年之久,但若遇到海平面降低,珊瑚露出水面過久、或是海平面上升,共生藻接觸不到足夠的陽光而行光合作用(珊瑚藻會離開而造成珊瑚白化死亡)、海水污染與酸化等,都會造成珊瑚的死亡。當然海水溫度過高或過低,也會傷害珊瑚的生長。另由於水文條件優越因此當地漁產相當豐富,除了漁產之外,南海也盛產「燕窩」,所謂「燕窩」指的就是雨燕與金絲燕用海藻和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所做的巢,由於採集相當困難,加上內含豐富的胺基酸、礦物質、抗氧化物,因此自古以來「燕窩」就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珍饈,是女性抗衰老的養顏聖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