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蔣中正一生中最閃光的一句話
「西沙海戰
戰果:消滅越南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魚雷艇3艘。水兵700多人。俘200人,包括美國顧問斯那德。」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顧中國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國西沙永樂群島,並與守島民兵發生衝突。從而展開了西沙海戰的序幕。
南沙海軍火速支援,無奈越南艦隊噸位和火力都有絕對優勢,雖然中國海軍浴血奮戰,但是漸漸力不能支。緊要關頭,中央火速調動東海艦隊支援。然而,東海艦隊必然要通過臺灣國民黨海軍封鎖的臺灣海峽,如何安全通過,成爲了中國海軍的一個難題。
中國人民海軍通過臺灣海峽的消息很快被臺灣國民黨得知,當臺灣海軍司令唐※林向蔣中正請示如何應對時,蔣中正說了他一生中永遠閃光的一句話:「你不知道西沙吃緊嗎?」畢竟蔣中正(大陸習慣稱為蔣介石)明白,國共之爭屬內鬥,在外地入侵的時刻,中國人還是會團結一致的。唐※林欲領命而去,蔣中正又指示說:「你們要一路護航,保證艦隊安然通過。還有準備補給船,給前線送給養。」
結果,出乎東海艦隊意料。國民黨海軍不但大開綠燈放東海艦隊過海峽,而且一路護航,保證了艦隊的安全。此外,幾十艘臺灣補給船開赴西沙前線,爲前線的解放軍戰士運送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東海艦隊如期抵達前線,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海軍形成絕對優勢,將入侵越軍幾乎全部殲滅。
西沙海戰是中國海軍戰史上最光輝的一戰,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國共精誠合作的結果。而蔣中正在此事件中的表現讓人感動。
上面所列的這篇文章在許多大陸的軍事與歷史的網站當中都可以看得到,雖然各個網站當中版本有些差異,但整體來說內容大同小異。由於內容相當特殊,自然引起許多大陸網友的熱烈討論,有肯定的、當然也有質疑的、也有許多看起來像是所謂專業人士(中國大陸的軍史學家、退伍解放軍…)的反駁或是延伸解說。其實這類的文章在大陸網站相當多(以文史論壇居多),內容真真假假,還需要多方查證。而除了網路文章外,在中國大陸,由房功利、楊學軍、相偉共同整理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六十年(1949~2009)》(青島出版社出版)與王佩雲所著之《激盪中國海:最後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作家出版社出版)兩本書中也一樣有類似記載。(註二)
回到正題,我們先不論這段文章的真假,僅就文章當中所列的──「臺灣海軍司令唐※林」就不知為他指的是誰,我們只要查一下網路中的維基百科就知道文章背景時擔任中華民國的海軍總司令並不姓唐,而是宋長志將軍(1916~2002,畢業於青島海校第四期/海軍官校26年班,註三),至於內容是否屬實,可能就必須先從近代的南海主權爭議談起!
細從頭說~複雜的南海主權爭議
以地理位置來看,西沙群島(西方國家則稱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 and Rocks或Chienli Rocks)距離海南島約330公里(180多海浬)、臺灣約為1,800公里。由宣德、永樂兩個群島和其他零星散佈的島礁所組成,與東沙、中沙、南沙群島並列為中國南海4大群島之一。
南海(South China Sea,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國南海、西菲律賓海)總面積約368萬平方公里,南北綿延1,800公里,東西分佈約900多公里,為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僅次於珊瑚海(Coral Sea)和阿拉伯海(Arabian Sea)。其中共有島、礁、沙灘260多個,露出水面的島嶼和沙灘有36座。整個南海群島──北起珠江口大陸架前緣大陸坡上的北衛灘、南至曾母暗沙、西起萬安灘、東止黃岩島。以地理位置分佈來看,由北至南可以分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4大群島。南海諸島其陸地總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位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是整個南沙自然生成的第一大島(在周邊各國競相填海造陸的情況下,太平島面積已小於中共佔領的──永署礁、渚碧礁嶼美濟礁,為南海第四大島),約為0.51平方公里左右,東西長約1,430公尺、南北寬約402公尺,如果太平島不被當成岩礁(rock),而是能獨立生活的島嶼(island),就現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來分析,以太平島的領海來擴充,屬於中國(中華民國)的領海總面積可以達到260多萬平方公里。
南海群島鄰近赤道,屬於熱帶海洋氣候,但因赤道附近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除了海溫要高於26℃才能造成的旺盛對流系統外,還要有地球自轉造成的水平旋轉力(偏向力,即科氏力:Coriolis force),讓空氣擾動形成大漩渦才能變成颱風。而赤道附近卻因地球球面與地球自轉軸完全平行,缺乏形成颱風必要的水平旋轉力──即科氏力幾乎等於零(柯氏力的大小與風速、緯度成正比),因此在距離赤道300公里內(約南北緯5度以內)的區域,即使有低氣壓也很難形成氣旋,沒有氣旋就不容易生成颱風。但2001年12月於新加坡附近、相當於北緯一度半的地方生成的颱風──「畫眉(Tropical Storm Vamei)」,打破了赤道附近不會(不容易)生成颱風的說法,而這個輕度颱風的暴風半徑橫跨赤道兩側,創下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的特(首)例,不過有些氣象單位則認為「畫眉」只是一個「熱帶風暴」,還稱不上颱風。(註四)南海地區全年的平均氣溫約在26到28℃之間,海水清澈因此非常適於熱帶珊瑚繁殖,所以整個南海群島的地質與澳洲大堡礁一樣全部都是由珊瑚蟲之遺骸──珊瑚礁堆積所構成。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體小而軟,頂端有一個開口,食物和消化後的廢物都由這個開口進出,口的周圍有觸手,含有刺絲胞,可以捕捉食物。珊瑚是一個通俗的名稱,指的是一群能夠分泌碳酸骨骼或骨針的腔腸動物或刺胞動物。珊瑚蟲在幼蟲時期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成長。珊瑚蟲除了靠捕捉洄游生物來維生外,寄生在珊瑚蟲胃皮層細胞內的共生藻──蟲黃藻(Zooxanthella,屬於渦鞭毛藻的一種,每mm3的珊瑚組織內至少擁有3萬個蟲黃藻)也是珊瑚成長的重要營養來源。在光合作用下共生藻可以幫助珊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而排出碳酸鈣,之後便堆積組合成珊瑚之外殼(骨骼),隨著時間的累積,死亡的珊瑚會變成白色的石灰岩,慢慢堆積,像澳洲大堡礁就經過200萬至1,800萬年的鈣化堆積才形成今天美麗的珊瑚礁。根據研究,在沒有人為或天然災害的干擾與破壞下,珊瑚可以存活50~10,000年之久,但若遇到海平面降低,珊瑚露出水面過久、或是海平面上升,共生藻接觸不到足夠的陽光而行光合作用(珊瑚藻會離開而造成珊瑚白化死亡)、海水污染與酸化等,都會造成珊瑚的死亡。當然海水溫度過高或過低,也會傷害珊瑚的生長。另由於水文條件優越因此當地漁產相當豐富,除了漁產之外,南海也盛產「燕窩」,所謂「燕窩」指的就是雨燕與金絲燕用海藻和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所做的巢,由於採集相當困難,加上內含豐富的胺基酸、礦物質、抗氧化物,因此自古以來「燕窩」就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珍饈,是女性抗衰老的養顏聖品。
由於中國在亞洲曾經獨大、獨強超過千年,亞洲有許多國家大多為中國之藩屬國或是必須依靠中國的保護,因此一直到十九世紀前後,傳統上大多數亞洲國家都認同(默認)中國擁有南海的主權,但隨著中國國事衰弱與朝貢體系的崩解,四週圍國家紛紛獨立或是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之後,南海群島的主權糾紛就不斷增加,就像現在與中國爭奪南海最激烈的越南,一直到1885年中法安南戰役之前,都還是中國的藩屬國。自從發現南海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初步估算整個南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至少有2,130億桶、天然氣約16兆立方公尺。(註五)是與波斯灣,北海,墨西哥灣齊名的4大海洋油田。(註六)除了石油與天然氣之外,另外還有豐富的「可燃冰(是由天然氣與水分子合成的一種固態結晶物質。也叫甲烷水合物)」、錳結核等寶貴的礦產資源。致使圍繞在南海四周圍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中華民國(臺灣)、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都對外宣稱擁有南海的主權、或擁有其中一部分主權,各種武力與抗議衝突不斷,因此南海目前被視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性的衝突點之一。1974年1月與1988年3月,中共就分別與尚未亡於北越的南越與統一越南之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共)為了爭奪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主權而各打了一仗。
清末李準奉命收回南海諸島
西沙群島的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宣德群島(又稱東側群島)由永興、趙述及石島(石島為群島中最高的島嶼,最高處約15.9公尺)、東島、北島、南島等島嶼組成,永興島面積約2.6平方公里(原始面積為2.13平方公里,增加的部分為填海造陸後所擴大的面積),是其中最大的島嶼,為西沙的主島。永樂群島(又稱西側群島)則由甘泉、珊瑚、金銀、琛航、晉卿等島嶼組成。
西沙群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於印度洋與西太平洋之要衝,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海上交通的必經之路,也是通往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航海要津。在中國人的文史紀錄當中,最早在西漢時期,已經有中國人在南海航行的紀錄,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路」(海上絲綢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指的就是這裡。唐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年),朝廷在廣州設立第一個等同現代海關的市舶司負責管理暢旺的海上貿易。唐代以後,南海已成為中國人相當重要的貿易航道與漁場。1405年(明永樂3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中國大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途中,經常在南海諸島錨泊休整,並在這些群島上豎旗命名,西沙群島的中文名稱──「永樂群島」、「宣德群島」就是由此而來。而這些資料也都詳載於鄭和命人所繪製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原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圖)》之內,(註七)而明朝著名的舟師(船員)導航手冊──《順風相送》中亦有完整的南海群島圖示記載。(註八)1907(清光緒33年)8月,日本商人西澤吉次(Nishizawa Kichiji,1872~1933)率人登陸了東沙島,他不僅搗毀了島上由中國漁民自建的信仰中心「大王廟」與「兄弟所(祠堂)」,還擅自將東沙島改名為「西澤島」,並向日本政府宣稱東沙島為無主島,請願編入日本領土。西澤會這麼做主要看中的就是島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海人草(為製作驅除人體寄生蟲藥鷓鴣菜的主要原料)、貝類、鳥糞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採島上富含磷、氮和鉀的鳥糞磷礦。在化學肥料發明前,鳥糞(海鳥糞便)是非常優質的綜合肥料。(註九)。西澤吉治在的東沙島的開發行動,直到1908年才因英國人想在島上建置燈塔而所生之歸屬問題才被清朝政府知悉。外務部(創設於1900年,即現代的外交部)隨即指示兩廣總督張人駿(1846~1927)派員調查處理。為免西沙出現類似問題,張人駿在與日本政府交涉談判期間特命廣東水師提督──李準(1871~1936)率「伏波」、「琛航」(兩艦均為福建船政所自造砲艦)、「廣金」(為黃埔造船廠自造砲艦)三艘軍艦與一支多達170多人的考察隊伍(官、商、測繪委員和學生、化驗師、工程師及工匠)巡視南海,除重申主權外,同時還量測及命名西沙16座島嶼。(註十)他將最早停泊的小島,以其乘坐的「伏波」艦命名為「伏波島」,李準命人在島上筏木建屋,並在屋後豎立一根白色桅杆,並升上黃龍旗,同時也在伏波島刻石為記:「大清光緒三十三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視至此」,正式對外宣告「伏波島(目前已改名為:「晉卿島」)」為中國領土。離開「伏波島」後,艦隊相繼登上其它島嶼,除逐一命名外,也都勒石為碑、升起大清皇龍旗。其實李準對西沙各島的重新命名方式,除了「伏波島」、「琛航島」與「廣金島」是依據其所搭乘的三艘軍艦名稱所命名,「甘泉島」(因島上挖出水質甘甜的水井而得名)與「珊瑚島」以其地貌特徵命名外,其餘11座島嶼的命名則是以其隨行人員的家鄉(籍貫)來命名,分別是──鄰水島、豐潤島、霍邱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新會島、華陽島、陽湖島、休寧島、番禺島。為紀念此次巡視,今日西沙群島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準灘」(1947年/民國36名命名)。李準最遠曾巡行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隔年,李準與吳敬榮(畢業於天津水師學堂學,曾留學美國,甲午戰爭時任廣甲艦管帶)還擬具了西沙群島的八項開辦計劃,準備開發建設西沙群島,並親自撰寫了《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一書,這本書就成了中國對東沙、西沙等海島擁有主權的重要文獻與證明。只可惜當時中國人並不具備外海島嶼的建設與開採能力,再加上清末動盪不安的局勢,使得整個開發計畫至始至終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附帶一提,李準在擔任廣東水師提督任內曾親自指揮鎮壓了──1907年6月初的黃岡、七女湖起義、1910年2月的倪映典(1885~1910)新軍起義、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等,是當時清廷的一員相當重要的悍將,也因此被革命黨人將其與兩廣總督張鳴岐列成為必除的暗殺對象。1911年8月13日下午,李準在經過廣州雙門底(今廣州市北京路靠近西湖路口一帶)時被「支那暗殺團」、「同盟會會員」的林冠慈(1883~1911)以兩枚自製炸彈於炸成重傷,由於威力強大,同時也造成衛兵等20多人死傷,走避不及的林冠慈不幸被亂槍打死,一起行動的陳敬岳(1867~1911)不久後也被逮捕,於同年11月7日從容就義,後兩人被葬於廣州──紅花崗之內,與溫生才(1870~1911)、鍾明光(1881~1915)一起被稱為紅花崗四烈士,民國成立後,紅花崗被改名為黃花崗。經過幾次幾乎要命的暗殺讓李準惶惶不可終日,也因此改變了想法,他在病榻上託人向革命黨人求饒,表示今後不再與革命黨人為敵,但消息走漏,遭到兩廣總督張鳴岐猜忌。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李準選擇響應革命,他除了派人說服在惠州據城頑抗、與陳炯明等民軍激戰的清廷陸路提督秦炳直開城投降外,還親自率部迎接胡漢民前往廣州就任都督。民國成立後,李準先後應袁世凱與段祺瑞之邀,在北京出任高等軍事顧問與直威將軍一職。二次革命後,擔任廣東宣慰使的李準還曾前往廣東参與調停任務,退休後李準至天津隱居,晚年成為書法名家,民國有名的《大公報(Ta Kung Pao/為早期的威妥瑪拼音)》(英斂之在1901年4月於天津法租界開辦)的報名就是由其親題(也有一說是由嚴復所題)。而早在1901年時,李準被聘請剛剛得到縣試第一、當時還不足18歲的汪精衛(1883~1944)為家庭教師,一直到1904年汪精衛考上公費留日才離開(後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李準在1936年(民國25年)11月22日病逝於天津,享壽65歲。
西澤吉治在東沙島上豎立的木柱,根據資料顯示,這裡應該就是當年被日本人拆毀的清代「大王廟(或稱:天后廟)」所在位置。東沙(群)島古有「月牙島」之美稱,因珊瑚礁石繞成一圈,很像上弦月。(註十一)而明代茅元儀(1594~1640)的《武備志》內所附之《鄭和航海圖(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中所標示的「石星石塘」指的也是「東沙(群)島」。成書於明末清初的海道針經(古代航海圖)──《指南正法》中則因其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稱「東沙(群)島」為「南澳氣」或「大東沙」。(註十二)1924年(民國13年)11月,北洋政府在派軍驅離竊島之「日本海產商會」後,大總統曹錕(1862~1938)將「月牙島」改名為「東沙島」,意為廣東省省會廣州「東」方外海之「沙」島。東沙島位於東沙環礁之西邊,是東沙環礁中唯一露出海面之陸礁島嶼,整個海域面積廣達5,000平方公里,為南海諸島最北境。其中包合估計超過 300種的珊瑚,500種的熱帶珊瑚礁魚類,120種的海藻,50餘種鳥類,以及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中華民國政府於2007年(民國96年)1月19日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臺灣第七座國家公園。同年10月,內政部營建署在東沙島新設「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負責維護整個東沙群島海域之生態環境。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東沙島及其直徑25公里之圓形環礁,及環礁向外延伸12海浬海域,總面積約為353,667.95公頃,是目前我國總面積最大之國家公園,當地屬熱帶季風氣候,由於生態保育的關係,「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並未對外開放觀光旅遊。除了軍艦,只有國軍包機可以到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重新收回南海主權
由於中華民國繼承了大清的領土主權,因此在1933年(民國22年)6月國民政府之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與蒙藏委員會等中央部會共同組成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重新繪製--「東沙」、「西沙」、「南沙」以及「團沙群島」等南海四沙群島的位置圖,並公開這些島礁之中英文對照表,正式對外宣告我國南疆之領土架構,其中「團沙群島」之「曾母暗沙」為我國最南端的領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再加上日本人在西沙群島偷偷開採磷礦(以臺灣為採礦基地),法國人才驚覺西沙群島位於海南島與越南會安港之間,是越南東京灣的重要門戶,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在1938年(民國27年)7月法國趁中國忙於對日抗戰以及地利之便,強佔了西沙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只是沒多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部分島嶼又被日本佔據。1939年(民國28年),日本將「團沙群島」改名為「新南群島」,納入臺灣總督府高雄州管轄。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剛光復的臺灣省氣象局為了恢復「西沙群島」和「團沙群島」的氣象觀測工作,因此在1945年(民國34年)12月8日派員搭乘機帆船「成田號」從高雄出發,巡視南海諸島,直到隔年(1946年/民國35年)1月20日才返回高雄,氣象人員在檢討報告中指出目前各島都無人駐守,希望政府部門要重視與注意。之後行政院根據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所呈送來的報告,決定將南海諸島劃歸廣東省。隨後陸續傳出法國軍艦隊在南海活動與菲律賓計畫將南海諸島納為菲國所有的消息。為此行政院在同年的9月2日命--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會商對策,會中行政院決定盡快要協助廣東省接收各島,也計畫派軍長期在南海各島駐守。隔天(9月3日),這三個部會的代表──內政部方域司司長傅角今(1895~1965)、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程希孟、凌乃銳及國防部馬定波少將(1910~1990,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三期畢),並邀集海軍總司令部代表姚汝鈺上校(畢業於煙台海軍學校十五期/屆)共同商定:海軍總部須立即派出一支特遣艦隊來協助廣東省政府接收南沙各群島,同時由海軍派軍長駐於各島。另外會議中也決定,重新審訂各島名稱與外文之譯名,之後統計總共修訂命名的島礁共有159個,全部納入內政部編定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內於1947年(民國36年),12月1日正式公布施行。(註十三)其中原「南沙群島」被改名為「中沙群島(明清時期稱為:「千里長沙」)」,而「團沙群島」則被改名為「南沙群島」。
以太平艦為名,南沙「長島」被改名為「太平島」
1946年(民國35年)10月24日,由海軍總部指派政府派遣海軍上校林遵、姚汝鈺為正副指揮官,分別率護航驅逐艦「太平號(艦長為麥士堯,畢業於廣東海軍學校第18期)」、驅逐艦「永興號(艦長為馬紀壯,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第三期)」、坦克登陸艦「中業號(艦長為李敦謙,畢業於電雷海校第一期航海科)」與「中建號(艦長為張連瑞,1947年投共,接替李立三的職務)」等4艘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並建碑測圖。其中由姚汝鈺、張君然率領的「永興號」、「中建號」於11月24日抵達西沙群島的「武德島」,官兵在島上豎起「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碑正面刻上「南海屏籓」4個大字,正式完成西沙群島之接收工作,後再將「武德島(Woody Island)」更名為「永興島」。至於林遵、林煥章所率領的「太平號」與「中業號」則是因天候問題延至12月12日才駛抵南沙群島並順利完成接任務,其中南沙第二大島「中業島」由中業號軍艦收復故命其名。另林遵為紀念「太平艦」成功接收南海群島,因此將其中最大與唯一有出產淡水的島嶼──「長島(Itu Aba Island)」改名為「太平島」,在島上豎立起「太平島」之石碑一座,同時派員建設營房,中國軍隊從此正式進駐太平島與其他島礁(目前記錄上當時國軍主要分駐於──「永興」與「太平」兩島)。之後再開船至各個小島、島礁重新命名同時豎碑為界。最初選定進駐的主島只有「太平」與「永興」兩島,每島設電台一座,另派海軍陸戰隊一個獨立排駐守,連同維修工,每島編制人員為59人。人員一年輪換一次,薪資為本土人員的3倍,同時每6個月派船補給一次。但後來因國共內戰加劇,海軍投共的相當多,在缺乏人力與物力之下,設於海南島的「海軍南沙管理處」不得不在1950年(民國39年)5月初於海南島戰役結束時,派出「中勝艦(首任艦長為桂宗炎,畢業於廣東海軍學校第23期)」前往「永興島」與「太平島」將駐守於當地的人員裝備在8日時撤回左營,只留下國旗在島上代表國家主權。同年6月8日,政府宣告撤銷南沙群島管理處。
同年5月13日,解放軍正式進駐西沙永興島,但並未繼續南進至太平島。(註十四)隨後這些無人看管的島礁不是荒廢、就是逐漸被周邊國家佔領。由於南沙各島上均富藏豐富的鳥糞磷礦,因此吸引大批來自周邊國家的盜採者進駐開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菲律賓私立海事學院院長(Philippine Maritime Institute)湯馬士•克洛馬(Tomas A.Cloma,1904~1996)。他在1956年5月15 日,率領一支40餘人的探險隊、駕駛學校第4號練習船赴南沙群島進行探險活動,在出發前克洛馬發表【告世界宣言】聲稱「發現和佔領」了南沙群島地區面積約64,976平方海浬的33個島礁、沙洲、珊瑚礁等,克洛馬特別致信菲律賓外交部,對這些所謂「不屬於任何一國國家的區域」申請「發現佔有權」,之後他不但將這些群島重新命名為「卡拉延群島(或譯為:卡拉揚群島)」,還成立了一個新國家,名為「自由地(Freedom Land)」,由克洛馬出任總統,首都則是設在南沙群島第二大島的「中業島(Thitu Island)」上,但克洛馬實際上只在南沙群島上留下了29人,他自己則仍住在馬尼拉。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克洛馬事件」。(註十五)後來「中業島(Thitu Island)」雖然在1956年(民國45年)時由國軍再度收回,可惜未實際派軍佔領,因此到1971年(民國60年)7月29日──又遭菲律賓馬可仕政府派兵強佔,主要的著眼點,就是──南海豐富的石油與天然資源。原本當時率艦隊正在此處海域執行巡邏訓練任務的海軍支隊長郝德雲上校(海軍官校民國40年班畢,曾於民國62.06.18~64.02.04擔任衡陽艦第三任艦長,少將退伍)準備下令驅逐艦以主砲向侵入島上的菲軍發動攻擊時,卻因我國為保住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必須在主權議題上選擇向菲律賓讓步而不得不放棄以武力奪回中業島,因此只好眼睜睜看中業島遭非法強佔至今。菲律賓佔領中業島後將其改名為:「派格阿薩島」,並在1978年,還依照克洛馬替中業島取的名子,在島上設立了「卡拉揚鎮」。目前菲律賓在島上建有一條跑道長1,500公尺、寬90公尺的機場,島上不但有駐軍,還有少數漁民居住。到2012年(民國101年)4月24日,菲律賓更進一步宣布將在中業島上擴大碼頭建設,並預計在此地開設小學。
為了保衛南海領土主權,1955年(民國44年)8月15日,國防部長俞大維致函外交部轉飭蔣中正總統對南沙群島處理意見,即該群島「就軍事上著眼於臺澎防衛作戰無甚價值,且因國軍能力所限支持補給與維護不易暫不派兵佔領,但應請外交部對菲方以外交方法達成維護領土主權之目的」,然而菲律賓卻不打算輕易的錯失這個佔領南海群島的機會,(註十六)副總統兼外長加西亞於5月17日向菲律賓媒體發表談話,聲稱這些島嶼為「無主地」他將在當年聯合國大會開會前聲明菲律賓對該群島的主權。菲律賓對南沙群島的持續覬覦和加西亞對克洛馬荒謬「發現」「無主地」的曖昧態度引起了中華民國政府的警覺。
1956年4月,駐菲大使陳之藩(1925~2012)在接到政府訓令後,分別於5月23日與24日兩次向菲律賓副總統兼外長加西亞正式聲明中華民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5月28日,外交部長葉公超(1904~1981)則在臺北召集東亞司司長李琴(1909~2002,國立政治大學前身之中央政治學校第一期/屆外交系畢業)、菲律賓駐華大使雷慕士、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鄭資約等座談。會中鄭資約公開向雷慕士展示了他在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收復南沙時帶回的勘察資料、國界石碑照片等,力證南沙群島並非克洛馬所說的無主地。(註十七)之後葉公超也親自飛往夏威夷直接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討論相關問題。當時美國軍方同情我國,認為再不派兵,克洛馬會佔領此地,如果他成功取得日本的合作,將來更難驅離。但國務院的態度曖昧,並不支持美軍出兵南海。為此葉公超與時任駐美大使的周書楷(1913~1992)聯合行文國防部,希望國防部能恢復對於南海的定期巡戈或是派員長期駐守。(註十八)
在接獲外交部通知的第一時間,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就立即與美軍臺灣防衛司令部(TDC-Taiwan Defence Command)第二任司令──殷格索將軍(Stuart H. Ingersoll,1898~1983/司令任期為:1955.11~1957.07,後以上將官階退伍)進行多次有關南沙問題的會談,6月15日,俞部長與殷格索將軍會談時,明確告知國軍將進駐南沙群島,也請美國約制菲律賓蠢蠢欲動的行為。殷格索當場承諾,願以他個人影響力促使菲律賓佔領太平諸島人士撤離外,並與俞大維達成兩點結論:
一、派遣一個加強排。
二、進駐南沙群島中之太平島。
國防部遂依上述結論,依俞大維部長指導,擬訂名為「威遠計畫」的派兵進駐計畫,內容概要如下:
一、使命:進駐南沙群島中之主要島嶼,確保我領土主權之完整。
二、兵力編組:艦艇 DE*2、LST*1、地面部隊一個加強排(含通信、氣象、醫療、憲兵等人員),由海軍總部派遣負責派遣,並指派指揮官。
三、行動準據:
(一)選擇南沙群島主要島嶼太平島,派遣地面部隊登陸進駐。(二)進駐任務完畢後,艦艇及返航歸建。(三)駐防部隊輪替時間,由海軍總部自行決定,報准實施。(四)後勤支援,應隨此次行動攜足六個月份之糧秣、燃料暨帳篷、營房、工事等構築材料。(五)行動日期,海軍總部於奉令後十日內完成開航。(六)計畫代名為「威遠計畫」。(註十九)
在蔣中正總統的命令下,海軍在6月1日至9月24日分別派遣──立威(立威部隊,由太和、太倉兩艦組成)、威遠(威遠部隊,由太康、太昭、中肇三艦組成)、寧遠(寧遠部隊,由太和、永順兩艦組成)三支海軍特遣隊「威力偵巡」南海諸島。菲律賓政府聽到這消息後,麥格賽賽總統(Ramón del Fierro Magsaysay,1907~1957)唯恐事態擴大,立刻透過駐中華民國大使向我國政府表明菲國無意(不介入,Hands off)搶奪南沙群島之立場。然我國的第一支特遣艦隊──由姚汝鈺代將(類似准將編階,時任海軍總部副參謀長)率領的「太倉」、「太昭」二艦所編成的「立威艦隊(立威部隊)」仍舊按計畫於6月2日自左營啟航,執行南沙群島威力巡戈,6月5日,艦隊抵達太平島海域,特別派人在幾個大島礁上──「太平島」、「西月島」、「鴻庥島」、「南威島」、「南鑰島」、「南子礁」、「班在島」…重新豎立國標、升起國旗、清除入侵者所遺留的界碑等文字紀錄,另外也詳加調查記錄當地水文等情況。同一天,宣布將「南沙群島管理處」(原隸屬廣東省政府管轄)改編為「南沙守備區指揮部」,任命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3團副團長尹世功中校為守備區首任指揮官,負責戍守南疆海域。任務完成後於6月14日自南沙返回臺灣,此次偵巡航行共2,266海浬,歷時13天。(註二十)
第二支特遣隊「威遠部隊」由謝冠年上校率領,於6月29日離開臺灣,7月11日,在太平島上升上中華民國國旗,並恢復了「太平島」的駐軍,艦隊於7月25日離開南沙返臺(註二十一)。只可惜因為兵力不足,導致鄰近的「中業島」並未設置任何固定哨所,因此才會在1971年(民國60年)7月29日因人員撤至太平島躲避颱風而遭到菲律賓強佔至今。
9月24日,由胡嘉恆中校(於「八六海戰」中為國捐軀)指揮,以「太和」、「永順」兩艘軍艦組成的第三支特遣隊──「寧遠部隊」從左營啟航,除了載運物資到太平島外,還奉命在附近海域巡邏,10月2日在北子島捕獲搭乘菲律賓海事學校訓練船的克洛馬,海軍將訓練船上所裝在的武器沒收,同時要求克洛馬簽屬文件,承認擅闖中華民國領土(領海),並保證不再犯,然後就將對方釋放。收復太平島之後,海軍維持半年運補一次,載運島上所需物資與守軍替補人員,同時還負責巡戈鄰近島嶼,確定有沒有被外人隨意登島破壞我方豎立的領土界碑。(註二十二)
「太平島」位於北緯10度23分,東經114度22分,在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的西北礁,位居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傳統上中國漁民稱「太平島」為「黃山馬礁」。1960年(民國49年)9月,臺灣省郵政管理局在「太平島」設立郵政代辦處,行政上則與東沙群島一同列入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來管轄(南沙是在民國79年2月16日交給高雄市政府管轄)。1990年(民國79年)內政部也特別派人登上太平島設立「南疆鎖鑰」國界碑一座。2000年(民國89年)起「太平島」之防務由陸戰隊移交給海巡署管理。除駐軍之外,島上還派遣了氣象人員,同時也有完整的急難救助設備,可提供漁民休養保健,除了海軍每個月會派出2~3航次來附近海域巡邏外,物資補給則是每3個月有1個航次。另外,由於早期國內電話通訊公司並未在島上設置行動電話通訊基地台,想要使用行動電話就必須藉助位於附近島礁(主要是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上的中國移動通信基地台來提供訊號。(註二十三)2013年(民國102年)中華電信才正式開通了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的2G行動通信(第二代行動通訊)服務,到2017年(民國106年),中華電信再加碼投入超過臺幣3,000萬元的建設費用,透過衛星傳輸電路提供以上兩地4G(第四代行動通訊)及3G(第三代行動通訊)行動通信服務。
南海十一條「斷續國界線」與九條「斷續國界線」的由來
早在1947年(民國36年)2月,抗戰勝利之初,中華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就出版了一冊由當時擔任司長、也是留德地理學家的傅角今主編,王錫光等學者編繪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在其中所附之《南海諸島位置圖》中,以未定國界線標繪了一條由11段(條)斷續線組成的國界線,完成了南海劃界,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度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標明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均屬於中華民國的領土。從現今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出整個南海海域內的島礁都位於這11段(條)斷續線所劃的國界線內。整個斷續線的規劃是完全遵循了國際海域劃界的公平原則,全都劃在這些島礁外緣與周邊國家海岸線之間的等距中線上,而為方便行船,中國也沒有把這些海域全部視為領海內水,各國船隻可以自由的在其間航行,中央政府也下令海軍總部盡可能派人員進駐各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取代中華民國佔領大陸之後,1951年8月15日,中共總理並兼任外交部長周恩來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三藩市會議的聲明》中指出:「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此後,中國政府多次重申這一立場,並將原本的「十一段斷續國界線」去掉靠近北越的──北部灣與東京灣兩段,改為「九段斷續國界線」,即現在所謂的「九段線」,因其形狀與英文字母「U」相似,所以也被稱為「U」形線。在當時世界許多國家包括蘇聯和越南(北、南越)的教科書和地圖中,都明確標示西沙群島以及整個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但也因為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無力也從未在此的正式實施領土主權的宣示──未拒絕外國漁船進入此地捕魚、亦未阻止外國船隻、飛機在區域內航行或飛越,種種未實際行使權利的作為,在法律上也就可能達到無由滿足「歷史性水域」的構成要件,對南海群島有興趣的國家自然就有機會佔據他所需要的區域,這也是形成目前主權爭議的最大原因之一。另外在1951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1952年生效)中,美日等國推翻了以往對中國南海主權的所有認定,僅寫日本放棄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一切權利,卻沒有明確指出將其歸還中華民國,使得現代南海主權歸屬更加複雜。(註二十四)
其實中國人在南海行使現代國家主權可追溯至北宋時期,當時已有水師巡戈南海諸島的紀錄,(註二十五)而許多島礁上也有廣東、福建漁民因捕魚時所建的臨時避難住宅與祭祀水神的小廟,最重要的是在1945年(民國34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初中華民國的海軍在整個東南亞甚至是整個亞洲是最強大的,當時南海周圍的國家不是正與原殖民宗主國鬧獨立、就是國內政局紛亂,再加上沒有足夠的海上武力,根本無力顧及海權和中國爭奪南海之主權。如果沒有後來的國共內戰問題和後來海峽兩岸的武力對峙,整個南海應該仍牢牢的控制在中國人的手裡。目前除「東沙群島」由臺灣管轄、「西沙群島」主要在中共手中之外,「中沙群島」則是由中共與菲律賓分別佔領,而海域面積最大、海底資源最豐富的「南沙群島」則是目前國際權力競逐最激烈的地區,各種衝突不斷。
1974年~中共與南越的第一次西沙海戰
所謂的「中越(第一次)西沙戰役(大陸稱:「西沙自衛反擊戰」,越南稱「黃沙海戰」)」指的是發生在1974年1月17日至20日,中國大陸與未「解放(赤化)」之前的越南共和國──兩國為爭奪西沙群島的主權,在西沙的永樂群島爆發的一場規模不算大的島嶼爭奪戰。
1954的奠邊府之役、法軍大敗後,越南依《日內瓦會議》之結論、以北緯17度線為界(又被稱為:「南北越非軍事區」或「17度線」)被分割成南越(越南共和國)與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成為中南半島第一個共產國家。1955年南越廢除君王保大王/帝(Bao Dai/阮福晪;1913~1997),並在美國的扶持之下,通過憲法,吳廷琰(1901~1963)當選為第一任南越總統。1956年,法軍全面撤出中南半島,法軍撤退時也將它所佔領永樂群島中的珊瑚島移交南越政府,南越政府則對外聲稱她擁有西沙群島的所有主權,同時也派兵佔領了西沙永樂群島的一些島嶼。同年6月15日,北越副外長雍文謙向大陸駐北越大使館臨時代辦李志民表示:「從歷史上,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領土」。當時在座的北越外交部亞洲司代司長黎祿進一步說明了越南方面的紀錄,指出「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早在宋朝時期就屬於中國了」。1958年8月,南越當局調派大批武裝部隊進駐甘泉島,同時也進佔琛航島。9月4日,中國大陸發表關於規定中國12海浬領海的聲明,重申西沙群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後來此文件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之【附件三之(四)】內。(註二十六)14日,北越總理范文同(越南華裔)照會周恩來,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8年9月4日關於規定中國領海的聲明」,「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尊重這一決定」。1959年3月17日起,中共當局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開始派遣海軍艦艇開赴西沙海域執行巡邏任務,並在永興島上大力構築軍事設施,島上除了碼頭外,還建有水庫、修船廠等設施,是目前大陸海軍的二級基地。1974年,北越政府在其出版的普通學校9年級(國中三年級)地理教材當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從南沙、西沙各島到海南島、臺灣島、澎湖列島、舟山群島……這些島嶼呈弓形狀,構成了保衛中國大陸的一座『長城』。」書中地圖也清楚的標明了──南沙、西沙…等島嶼都屬於中國領土。(註二十七)但這些北越政府的承諾,並不被南越政府承認,前面說過南越在50年代就開始侵佔西沙群島中的部份島嶼,但由於越戰規模不斷擴大,南越無暇兼顧,同時也迫於世界輿論壓力,南越政府一度將侵佔甘泉、琛航、金銀島上的軍隊全部撤走,只有珊瑚島上留駐一個排的兵力駐守。但突然在1961年初,南越海軍在西沙群島海面劫持中國漁船1艘,漁民20人,又開始侵佔一些面積較小的無人島礁。
到了1970年代初,南越又不顧中共的抗議,派兵搶佔了西沙群島永樂群島中的部份島礁,並派駐了分遣隊長駐島上,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尼克森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為了贏得選舉,於同年2月訪問中國大陸,公開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因此改善了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雙邊關係,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一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另外為了讓美國從越戰的泥淖中抽身,避免國家陷入動亂的危機,尼克森於當選總統的1969年就對外發表了所謂的《尼克森主義(The Nixon Doctrine)》,其主要內容為:「亞洲防禦首先應當由亞洲國家自己來承擔」、「美國將遵守條約義務,但不再以戰鬥部隊捲入亞洲之紛爭」、「主張以談判取代對抗來解決國際衝突」(註二十八)…因此尼克森上任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開始推行:「越南戰爭由越南人去打」的「越南戰爭越南化政策」,美軍與聯軍開始從越南分階段撤軍,只是在美軍撤出之後,越南更無力單獨對抗北越,戰事的發展對南越愈來愈不利,為了挽回聲勢,當時南越總統阮文紹異想天開的認為製造一些國際糾紛,就可以引起國際注意,重新贏回美國的軍事援助。由於美國在撤軍之前,曾從把大量美軍裝備留給了南越,單就海軍的部分來看,當時南越海軍接收了美軍十餘艘較為先進的戰艦,整體武力裝備均遠遠超過中共老舊的南海艦隊(註二十九)。再加上當時中國大陸仍舊處於文化大革命當中(當時已經進入文化大革命尾端之批林批孔階段),南越政府判斷中國大陸可能無力出動大軍對抗,但卻有可能引起中國抗議、不滿,甚至引發國際輿論的重視,於是以探勘原油的理由來達到實質佔領──南沙和西沙群島,並藉此增加財源來維持搖搖欲墜的政權。1973年7月20日,阮文紹政府發出第一批石油開發特許。在它南方及東方外海有8個區塊批給了美孚(Mobil)、艾克森(Exxon)、一家加拿大財團和殼牌(Shell)的子公司佩克登(Pecten)。(註三十)
至1973年8月底,南越軍隊已佔領原屬於中國的南沙、西沙群島…等6個島嶼。9月越南政府宣佈,將南沙群島中的南威、太平等10多個島嶼劃歸其福綏省(今日主要為巴地頭頓省)管轄。11月,發生南越軍艦衝撞當時正在西沙海域從事漁撈工作的中國大陸漁船事件,並將這些中國漁民挾持到峴港拘禁,不但嚴刑逼供,還強迫這些漁民承認是不法入侵南越領海,也就是要這些中國漁民承認西沙群島是南越領土。1974年1月11日,中共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重申「南沙、西沙、中沙和東沙群島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些島嶼具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同時指出,這些島嶼附近海域的資源也屬於中國所有,中國政府絕不容許西貢當局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任何侵犯。同年的1月18日,中華民國政府也重申我國擁有西南沙群島之主權。
南越當局不顧大陸政府多次聲明和警告,於1974年1月15日續派出美國贈與的巴奈加特級(Barnegat)巡邏艦16號(HQ-16)──李常傑號(註三十一)侵入西沙永樂群島海域,對在該海區從事捕漁作業的中國南海水產公司402、407號漁輪進行襲擾,並砲擊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甘泉島。17日,南越驅逐艦四號(陳慶瑜號)到達甘泉海域,南越軍隊隨之侵佔了金銀、甘泉2島,並立即取下了中共五星國旗,在交戰當中南越海軍打死和打傷中國漁民和民兵多人。18日,南越驅逐艦5號(陳平重號)、護航艦10號(怒濤號)相繼到達永樂群島海區,企圖占據更多島嶼(註三十二)。
為保衛西沙群島的主權,中共責令由廣州軍區派遣部隊立即馳援西沙群島,197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海軍南海艦隊立即派出艦艇駛抵西沙永樂群島海域進行巡邏任務,海南軍區也派出民兵隨海軍艦艇進駐西沙永樂群島的晉卿、琛航、廣金三島。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南海艦隊獵潛艇73大隊(基地在海南榆林)所屬第271號、第274號兩艇組成271編隊,於1974年1月17日抵達西沙永樂群島之琛航島以北海域巡邏,一面監視敵艦,一面掩護4個武裝民兵排分別進駐晉卿、琛航、廣金3島。同時,中共南海艦隊航空兵22團也下令兩架飛機飛往永樂群島上空擔任警戒巡邏任務。18日12時,南海艦隊再命令獵潛艇74大隊第281號、第282號艇至永興島擔任支援任務,但因第282號艇引擎突然故障,只好停泊在永興島搶修,281號艇同時在此待命。當晚,南海艦隊掃雷艦第10大隊(基地在廣州)第396號、389號艦組成396編隊,也駛抵琛航島,與271號、274號艇會合。為便於掌握情資,16日中午,中共海上編隊指揮團隊正式確定,由中共海軍榆林基地副司令魏鳴森(1920~2007)擔任指揮官,其中271為指揮艇,魏鳴森與73大隊大隊長王克強、政委王崇雲、基地作戰處長王錫純登艇指揮;274為預備指揮艇,73大隊副大隊長羅梅盛登艇指揮。榆林基地則組建以胡勝輝副司令員為主的作戰組(也就是,南海艦隊編組──魏鳴森出海指揮【海上指揮官】,胡勝輝在家主持【岸上指揮官】),魏鳴森帶領的指揮組向上級建議直航甘泉,較之永興中轉方案,該航線可節省23小時。(原先中共南海艦隊指示:獵潛艇應立即出發巡邏,經永興至甘泉與漁船會合,後返永興待命)
由於中共建政之初,主要軍事威脅大多來自北方(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方與蘇聯軍事對峙),因此解放軍海軍建設從一開始就按北海──東海(中)──南海的重輕順序配置軍艦,因此當時(1974年)中共海軍的大型艦艇全部編制在北海艦隊與東海艦隊當中。相對來看南海艦隊設備就相當落伍,主力船艦多為二戰結束後所接收之日本降艦,不但裝備老舊,維修也相當麻煩,早就需要汰舊換新了。但受到10年文革動亂的波及,解放軍除了裝備老舊不堪外,連訓練也受到相當大的干擾,最糟的是情報收集的任務也幾乎停擺,根本無法有效分析敵軍的任何狀況。以南海艦隊的主力艦──「南寧艦」來看,「南寧艦」是二戰後日本賠償給中國的砲艦(註三十三),不但早已經超過服役年限,而且還百病纏身,當時已經送往廣州等待維修,根本無法參加戰鬥任務,另外還有3條新式65型火砲護衛艦(舷號214、231、232)也由於機件故障等一大堆問題也必須送廠大修。其餘船艦大多因為噸位太小,航程有限,根本無法出遠洋作戰。這樣一來,所謂的南海艦隊就只剩下6艘6604型獵潛艇(所謂獵潛艇在臺灣幾乎等於我們的驅除艦,但噸位與火力都較低了很多)堪用,這6條艇原本預計要被新式037型獵潛艇所取代,因此也只保留少數艦艇當作訓練之用,但是此時卻不得不冒著風險出海應戰。中共海軍只能先選出艦況較好的兩艘,再把各艇狀態最好的裝備搬上艦艇,勉強拼湊出了271和274兩艘艦艇。6604型獵潛艇是根據中共與蘇聯之「六四協定」所引進仿製的蘇聯122Bis型小型獵潛艇(122比斯型),在1954年至1957年間中共總共建成14艘,其中6艘在海南榆林73大隊服役。該型艇長49.5公尺、寬6.2公尺、排水量319噸,設計最大航速18節,但到1974年時,因為機件老舊的緣故,最高航速只剩12節了。當時南越1艘軍艦的排水量就超過4艘中共艦艇的總排水量,不論是火砲與設備都遠遠優於中共。中共艦艇的中共艦艇的主要武器只有──1門單管85厘米口徑火砲與2門單管37厘米口徑高射砲、2座1200型火箭發射器等,因此交戰時艦上官兵只好以手榴彈與衝鋒槍來加大火力。但就在這樣的劣勢下,中共海軍竟然以本身靈活的編隊戰術以及南越艦隊戰術失誤下,創下以「小艇打大艦」──雙方軍艦總噸位比:1,760噸(中共) VS 6,000噸(越南)──的海戰勝利,成功收復西沙群島。
另外為避免爭端擴大,中共軍隊對抗南越的軍事行動之前,雖曾向參戰官兵原則性宣布──「三不原則」──不主動惹事、不先打第1槍、不能吃虧。但就實際的戰況來看,在那麼緊張的情況下,中共的官兵根本等不及指揮官的命令,也來不及向上請示,一看見對方開火,幾乎就「本能的」向對方開火還擊了。而戰後根據西沙海戰時的南越海軍指揮官何文鍔大佐(相當於准將)於1999年出版的《回憶錄》裡記載,當時開第一砲的的確為南越海軍。
中越兩軍在西沙群島交戰的過程
19日5時15分,由何文鍔率領的南越軍艦分兩路企圖包圍中共海軍艦艇。在南面南越海軍的4號(註三十四)、5號艦(『陳平重』號,該艦與『李常傑』號同級)、16號艦(註三十五)由金銀島、羚羊礁以南向琛航、廣金島接近;北面南越海軍10號艦(註三十六)由廣金島西北方向向中共艦艇接近。企圖以其噸位大與火力強的優勢,迫使中共海軍撤退或是投降。中共海軍發現南越軍之行動後,緊急起錨出海,以396號、389號兩艦推進至廣金島西北海面攔阻南越軍10號、16號艦;271號、274號兩艇至廣金島東南海面與南越軍4號、5號艦對峙。中國海軍艦艇與南越軍編隊同航向航行,迫使南越軍艦不能靠近島嶼。7時40分,南越軍4號、5號艦各放下一條舢板,每條舢板拖帶兩隻橡皮艇,運送40多名士兵,強行登上琛航、廣金兩島。
登上琛航島之南越軍不久之後退回船上。但登上廣金島之南越軍立刻與島上駐守之中共民兵激戰,在整個戰鬥過程中,造成兩位南越軍官──黎文東中尉與杜繁榮中尉陣亡,南越士兵1人陣亡,受傷3人。8時40分,登島之南越軍不得不撤回軍艦。
回到海上,南越軍依仗軍艦噸位大、船艦裝甲防護力佳的優勢,希望改以衝撞的方式迫使中共噸位較小的獵潛艦退出戰場,像南越16號艦就以這種方式,直接衝向中共海軍389號艦。但由於389號艦不減速,不轉向,繼續前進。最後迫使毫無戰鬥意志的南越軍16號艦匆忙轉向,但在轉向當中也擦撞了389號艦左舷欄杆,中共海軍因此向南越軍發出警告。其實在衝突的過中,雙方最初都採用喊話的方式,互相向對方重申保護領土的決心,並未實際開火。
約莫在10時過後,兩軍才正式開海戰,參與戰鬥的南越海軍的4艘軍艦大的有1,800噸,小的也有650噸,排水量總噸位約6,000噸,裝備有127厘米口徑以下火砲約50門…這些都優於當時參戰的中共海軍。南越軍先拉大與中共海軍之距離。之後,4艘南越軍艦同時向中共艦艇開火,其中越方的「第一砲」是射向了中共的389號艦,於是中共艦艇開始猛烈還擊。不久後389、274號艇相繼中彈受損,但幸運的是,南越艦隊犯了一個相當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未用高爆彈,而錯用了穿甲彈,結果雖打中了中共艦艇,但卻僅是「一穿而過」,只在船身上留下幾個破洞,並未真正傷及船體結構。另外由於中共海軍的4艘艦艇,噸位小,火砲少,口徑也小。於是採取貼近戰法──接近敵艦,緊緊咬住不放,發揮噸位小、火砲口徑小、射速快的特點,壓制住了南越軍的攻擊,改變了不利態勢。在編組戰鬥當中,中共海軍271號、274號艇目標為──主打南越4號艦,牽制5號艦;另外中共海軍396號、389號艦因擊中南越16號艦,導致16號艦中彈起火後而退出戰場,兩艦立即合力圍攻仍在戰場的南越第10號艦。而在交戰當中中共4艘艦艇也不斷的變換位置、相互支援。
經1小時激戰,南越海軍4號、5號、16號艦被中共海軍擊傷,只能分頭向東南和西北方向撤退。而南越海軍第10號艦基本喪失機動和抵抗能力,也只能緩慢地向羚羊礁方向駛去。經過中共艦艇的追逐攻擊,南越海軍10號艦起火爆炸,不久就在羚羊礁以南2.5海浬處沉沒。相對於南越軍的敗逃,中共參戰的4艘艦艇也受到大小不一的傷害;389號艦受重傷後已搶灘,274號艇受輕傷舵機失靈,271號艇主砲出了故障,由於各艦的彈藥已消耗過半。為了防止南越海軍可能派軍增援,因此中共海、空軍放棄追擊,先將艦艇集中,然後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準備下一回合的戰鬥,南海艦隊航空兵也出動戰機至西沙上空掩護艦艇行動。
1974年1月19日海戰結束後,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廣州軍區,為了防止增援的南越軍艦,與收復早先被南越占的島嶼,南海艦隊派出魚雷艇21大隊5艘魚雷艇於19日晚間22時駛抵永興島,但因隨行的502號輸油船觸礁,魚雷艇得不到油料補充,遂將5艇剩餘油料集中到3艇上,隔日早上8時3艇駛駛抵永樂群島海區;另外8艘護衛艇及332號護衛艦、275號獵潛艇以及南海水產公司漁輪搭運廣州軍區榆林要塞區派出的守備第10團3個連,1個兩棲偵察隊和部分加強分隊,總共約500多人,於20日4時至8時先後抵達永樂群島海區,準備展開登島作戰計劃。廣州軍區的作戰部署是:首先集中兵力攻佔位於珊瑚島、金銀島之間的沒有堅固工事的甘泉島。得手後,再攻佔工事堅固、兵力較多的珊瑚島。最後進攻金銀島。同時,集結力量打擊南越軍隊增援永樂群島的艦艇。
9時35分,中共海軍輸送船隊第1梯隊4艘護衛艇掩護載運步兵的402、407號漁輪抵達甘泉島。中共步兵換乘橡皮舟和舢板在甘泉島東南灘頭登島,將南越軍隊從灘頭陣地壓縮至島的中部。其實失去海軍支援的南越軍隊,實際上已經根本無力抵抗,早已成了甕中之鱉。不久島上的南越軍隊也幾乎沒有抵抗而繳槍投降,甘泉島第1個收復。中共海軍輸送船隊第2梯隊4艘護衛艇及396號掃雷艦開始包圍珊瑚島。中共步兵與兩棲偵察隊換乘橡皮舟和舢板分別從島的西南、正南、東南3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11時25分,珊瑚島收復,南越官兵范文鴻少校以下30餘人全部投降。13時45分,中共海軍輸送船隊第3梯隊275號獵潛艇收復金銀島。至此,中共海軍全部收復永樂群島,俘虜南越官兵48人,其中還包含1名美國駐南越峴港領事館聯絡官科什。在整個西沙群島戰役當中,中共海軍389號艦遭南越軍重創,274號艇政委馮松柏等18名官兵陣亡,平均年齡僅24歲。另有67名參戰人員受傷。南越護航艦1艘被擊沉,驅逐艦3艘受重創,陣亡與擊傷南越10號艦(怒濤艦)艦長以下官兵100餘人。
西沙海戰與登陸戰鬥結束不久。南越當局為了面子,一度還頻繁調動飛機和軍艦,準備報復。20日下午,南越當局派2艘軍艦並運載1個營的兵力,企圖增援珊瑚島,另外還派出6艘軍艦從峴港出發向西沙群島方向移動,同時命令這一地區的海、空軍處於緊急戒備狀態,中共外交部於1月20日當天再次發表嚴正聲明,警告南越當局必須立即停止對中國的一切軍事挑釁和侵略行動。同時,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駐守在南海海疆的陸、海、空三軍,時刻保持高度戒備、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南越軍方自知無法獲勝,於是前進至距西沙永樂群島40多海浬的海域後返回峴港。
雖然停止軍事行動,但南越駐聯合國觀察員阮友志,提案向聯合國抗議,要求安理會討論介入西沙群島之主群爭議。對此,中共駐聯合國大使黃華則提出強烈反駁與抗議,黃華指出:「西沙是中國無可爭議的神聖領土,屬於『中國內政』,無需聯合國討論。」最終,因中國及其他理事國的強烈反對,南越的抗議遭到否決。
1974年2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向全世界公開宣佈,中國政府決定將在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中俘獲的范文鴻等48名南越官兵和1名美國聯絡官,全部遣返,中共至此控制西沙群島的幾個重要島礁。
東海艦隊冒險穿越臺灣海峽增援南海艦隊
為了解決南海艦隊兵力不足與艦體老舊等問題,中共軍委會在1974年1月19日,也就是西沙海戰結束之日,就命令東海艦隊的第18護衛艦大隊調往南海艦隊,加入其作戰序列。當時除「貴陽號」護衛艦正在船廠中維修暫不出發外,東海艦隊決定先命令「昆明號」、「成都號」、「衡陽號」三艘護衛艦南下,「貴陽號」則是待修艦結束後再南下。毛澤東當時「刻意」打破了兩岸多年的默契,也為了測試蔣中正的民族主義底線,因此不顧海軍將領的反對而下令解放軍「直接通過臺灣海峽」;因為從1949年起,除了金門砲戰之外,海峽中線逐漸形成兩岸之互不侵犯的分治默契,中共大型艦隊從東海到南海,反之或是由南海至東海,均會繞道走琉球群島,入太平洋,繞道臺灣東邊後再經過巴士海峽;另外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在兩岸對峙嚴重時期,蔣中正也害怕大陸北海艦隊的大型水面艦艇南下,加上南海艦隊會形成對臺灣的南北夾擊之勢,所以嚴令對經過臺灣海峽的中共大型艦艇一律予以擊沉(這裡也涉及亞洲海洋防衛──島鏈的問題/Island Chain)(註三十七)。由於這是中共海軍護衛艦編隊首次通過臺灣海峽南下,為避免引發海峽兩岸局勢的緊張,因此對保密工作的要求十分嚴格。當然為了以防萬一,中共也下令福建基地動員30多艘艦艇、上百門岸砲和高砲以及戰機和沿海觀通雷達,負責艦艇的警戒待命任務,避免臺灣方面可能會出現的軍事反擊。雖然解放軍海軍南下編隊在1月21日17時30分從沙埕港起航在離開沙埕港後不久,國軍就掌握了解放軍海軍南下起航的資訊,國軍設在臺灣海峽西岸的雷達站始終跟蹤著解放軍海軍艦隊南下的動向。但在──東引、馬祖、金門有著強大火力的臺灣守軍,卻顯得靜悄悄的,根據當年負責指揮西沙海戰的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孔照年(1925~2019)在2008年接受大陸軍事雜誌《現代艦船》採訪時回憶:「從臺灣海峽中線南下,從來沒人這麼走過。所以我們當時多少也有些擔心,擔心國民黨會不會干擾我們,我建議走外線,走內線(緊貼海岸線)會很浪費時間,我分析國民黨不會干預,最多是監視我們,因為是我們衛國作戰,是保衛中國的領土,他不敢動。」當解放軍船艦通過臺灣海峽時,當時具有海峽海空優勢的國軍雖有兩艘陽字號軍艦在烏坵以東的海峽中線另一側監視,但雙方「都沒吭聲」、「沒發信號」,一架國軍偵察機則是一路跟蹤到企望灣(今名為:廣澳灣,在廣東汕頭市與潮陽縣交界處)後才返回臺灣,最後共軍的船艦就這樣安安靜靜的通過臺灣海峽。(註三十八)對南海問題與中國海權戰略有深入研究的大陸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鞠海龍也表示,他曾經採訪過親身經歷西沙戰役的大陸艦長,那位艦長回憶說,兩艘(解放軍)軍艦駛過臺灣海峽的時候,臺灣守備之處燈火通明,砲口一律朝天。「如果不是支援我軍的話,臺灣完全可以不為我們開燈,也不會做出不敵視的舉動將砲口朝天。」鞠海龍分析說。(註三十九)不管如何,這裡就可以接到前文所說──「當中國人民海軍通過臺灣海峽的消息很快被臺灣國民黨得知,當臺灣海軍司令唐※林向蔣中正請示如何應對時,蔣中正說了他一生中永遠閃光的一句話:「你不知道西沙吃緊嗎?」。除了唐※林的問題已經在前面提過之外,部分中國大陸軍史網站中是這樣記載的:「不過在西沙之戰接近尾聲時,我東海艦隊三艘053K護衛艦馳援南海艦隊,在經過臺灣海峽時,國民黨『國防部』值班室請示蔣中正要不要打,蔣中正以『南海形勢吃緊啊』一句話,送走了這兩艘艦南下,也就是臺灣海軍軍艦向中共艦隊亮起『請通過』的信號,同時破例為中共海軍艦隊開探照燈,讓夜間通行的解放軍安全通過臺灣海峽。」
在鄭義先生所編著之《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真相(內幕)》(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一書中第十章【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中也有這段敘述:「正在臺海巡邏的國軍海軍艦艇飛報最高當局,請示是否要攔截。據說,蔣中正祇慢吞吞說了一句:『西沙正吃緊哪!』便閉上眼睛一言不發了。國共雖已隔海對峙25年,但蔣中正頗重民族大義,對中共捍衛國土之舉是持肯定態度的,下屬便心領神會。於是,東海艦隊(中共)4艘導彈艦順利通過臺灣海峽趕往西沙海域增援」。
另外根據相關人士的回憶指出,一輩子堅持──「一個中國」的蔣中正基於民族大義,不但否決了海軍以武力阻撓解放軍的建議、同時也下令空軍「維持正常演訓,唯避開中共航道免生枝節……」,如此中共海軍才能毫無阻擾的通過臺灣海峽。除了民族大義之外,當時困守臺灣的蔣中正對於南越侵佔西沙群島其實是非常憤怒的,因此也曾經責成中華民國外交部對外發表:「中國領土不容侵犯」的嚴正聲明,強烈的譴責南越當局侵犯中國島嶼的非法行為。但如前所述,當時中華民國(臺灣)正為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席位奮戰,南越則是當時臺灣在東南亞最大的正式邦交國,為維持邦誼與堅守反共陣線(當時臺灣在南越還派有龐大的軍事顧問團)。最重要的是臺灣出兵與否必須顧慮美國的反應,蔣中正總統只能選擇隱忍退讓。因此中共出兵修理南越,不但替蔣中正出了一口悶氣──「最起碼西沙群島的主權還是落在中國人的手裡。」
至於文中提到「蔣中正又指示說:『你們要一路護航,保證艦隊安然通過。還有準備補給船,給前線送給養。結果,出乎東海艦隊意料。國民黨海軍不但大開綠燈放東海艦隊過海峽,而且一路護航,保證了艦隊的安全。此外,幾十艘臺灣補給船開赴西沙前線,爲前線的解放軍戰士運送食物和淡水。』」,這段文字可以確定為有心人加油添醋渲染而成,當時整個西沙海戰已經結束,根本沒有所謂補給問題,再加上兩岸仍舊處於武力對峙狀態,沒有互信,當然也就不可能出現所謂蔣中正要求臺灣海軍補給解放軍的情節。
1988年臺灣曾經公開表示可以支援~中共在南沙對越南的海戰
雖然兩岸合作抗越之事撲朔迷離,但發生在1988年3月13日的第二次中越海戰──南沙群島「三.一四海戰」(中共稱為:「赤瓜礁海戰」、越方則稱為:「長沙海戰」)時,兩岸就差一點真的攜手合作。因為當時擔任臺灣國防部長的鄭為元先生(1913~1993,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第8期步科、義大利步兵學校)在3月23日於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接受立委質詢時指出:「南沙群島是我國固有疆域,對於任何方面侵犯,國軍都將誓死保衛。至於中越共在南沙群島的沖突,我絕不介入。國軍駐軍南沙群島,除軍事意義以外,尤有重大政治目的,南沙群島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註四十)而在解放軍收復南沙赤瓜礁後,鄭為元在立法院接受立法委員質詢:「如果大陸為南沙主權作戰,臺灣應該幫誰?」當時鄭為元就不假思索的表示,「從理論上講當然是幫大陸,畢竟南沙是中國人的土地。」(註四十一)就因為這樣,在大陸網路上就有人加油添醋的寫成──解放軍在1988年1月在「三.一四海戰」之前曾經停留太平島1個星期,不但讓經過長途航行的官兵獲得充足的休息(中共南海艦隊從駐地到南海群島約需經過3天3夜航行),還從太平島上的臺灣駐軍方面補充了淡水和主副食品,最重要的是還在太平島附近海域救到1名越南逃兵,解放軍因此獲得許多寶貴的情報,才能在戰役中獲得勝利。但實際上在整個戰役中,解放軍並未登陸太平島或是請求國軍支援。在2007年12月14日刊登在中國大陸新華社《瞭望週刊(Xinhua News Agentcy Outlook Weekly)》一篇由當時擔任大陸軍事科學院臺海軍事研究中心主任──王衛星大校(准將)所寫的文章《兩岸軍人應攜手合作遏制「臺獨」》,就曾以這個兩岸「可能」攜手抗敵的實例向當時的陳水扁政府喊話:「…兩岸軍人的價值觀應該建立在民族大義之上。維護臺海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也是兩岸軍人的共同責任。過去兩岸軍隊一直站在反「臺獨」鬥爭的同一條戰線上,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圖謀。上世紀5、60年代,兩岸軍人在反對把臺灣「劃峽而治」的鬥爭中,相互默契。以後,在保衛祖國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釣魚島等島嶼主權問題上,兩岸軍人血濃於水的感情得到充分體現。1988年3月,大陸海軍艦隊在南沙赤瓜礁海區反擊作戰,臺灣海軍支援解放軍保衛領海領土行動。後來在捍衛釣魚島主權問題上,兩岸海軍再次默契配合。即使今天,兩岸依然分別在南中國海的一些島礁上駐紮軍隊,共同行使和維護主權。……」(註四十二)
「三.一四海戰」時,中共的總指揮為時任榆林基地(位於中國海南省三亞市郊,是目前中共潛艇艦隊的核心基地)參謀長的陳偉文少將(1937~),當時陳偉文親率兩艘導彈護衛艦──「502(北約代號「江南級」,標準排水量1,150噸)」與「503」號與越南(共)的10艘艦艇在南沙群島的「景宏島(Sin Cowe Island,因紀念隨同鄭和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宏而得名,越南則稱為:生存島)」周邊海域相互對峙砲擊。此時中共海軍配備當時最新型「旅大級」與「江東級」導彈驅逐艦的「第六支隊(註四十三)」所轄的兩艘新型導彈艦──「531(北約代號為「江東級」,標準排水量1,674噸)」、「566(北約代號為「江湖Ⅱ級」)標準排水量1,565噸)」,正在南沙海域進行巡航訓練,因此被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張連忠(1931~)下令加入戰局,有了這兩艘新型軍艦的幫助,中共很快的就打退了越南海軍。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擔任「第六支隊」支隊長的就是後來於2002年出任南海艦隊司令、2006年8月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海軍總司令)與海軍黨委副書記的吳勝利上將(生於1945年,畢業於中共海測學院/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大連海軍學院艦長班)。吳勝利參戰時的官階(中共稱為官銜)為海軍大校。整個「三.一四海戰」中共海軍在南海擊沉越共2艘排水量368噸的武裝運輸船(HQ604與HQ605,滿載排水量為8,22噸),另重創1艘4,000噸級的運輸艦(HQ505,戰後拖回越南途中沉沒),擊斃越軍官兵74人,救起了9名越軍。但也有6名中共海軍人員陣亡(中共只承認受傷1人)、18人受傷,3艘船艦受到輕微損傷。在雙方停戰後,中共在同年的5月13日還特別以中華民國在太平島駐軍為例,向聯合國提出對西沙、南沙群島之主權主張,並藉此反駁越共對外宣稱的南沙群島在1987年前從未被中國政府佔領管轄之謬論。同時還以越共在1960、1972年所出版之世界地圖與1974年所出版的普通學校9年級地理教科書上所載之事實──承認西沙、南沙群島為中國之領土,要求越共政府將其所侵占的9個小島歸還給中國。不管如何--「三.一四海戰」不但讓中共奪回了--永暑礁、華陽礁、赤瓜礁等三處島礁,也幫助中共在南海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並為今日中國大陸在南海擁有「核心利益論」奠下基準點。但截至至2012年為止,越南仍佔領南沙群島29個島礁,也包含「三.一四海戰」中雙方拚死爭奪的「景宏島」(越南稱為:生存島)。
毛澤東幫助越共~搬石頭砸中國人的痛腳
在越戰時,醉心於共產主義革命輸出的毛澤東,不管大陸當時有多麼的貧困,還打腫臉充胖子,不斷的輸出各種戰略物質來幫助越共革命,累計整個越戰期間,中共向越共派出各種支援部隊(防空部隊、工程兵、鐵道兵等)多達32萬人,其中4,200人身負重傷,1,100多人長眠在異鄉的土地上;提供的物資援助價值則超過200億美元(1978年的價值),其中僅軍援這個數字就足夠裝備1支多達200萬人的陸海空軍部隊,還額外無償援助越共數億美元的現金外匯。(註四十四)甚至中國為了給越(共)防空提供預警時間,增加戰略縱深,還在1957年秘密把屬於中國、位於南海北部灣上的「夜鶯島」(廣西、廣東、海南的漁民和沿海居民又稱其為「浮水州島」)「無償贈與(先借後贈)」給越南,之後被越南改名為「白龍尾島」,這個島距離海南島、越南海防均為120公里,誰佔領這個島,就意味著掌控了北部灣的大部分空域,因此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而這裡又是盛產海鮮的區域,經濟價值頗大。(註四十五)大陸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德潮在《白龍尾正名》一文(發表於《海洋世界》1996年第9期)中談到:「越南在北部灣依托白龍尾島,對北部灣大面積海域和大陸架,提出主權要求,抓扣我漁民,破壞我數十萬漁民的生計」。也就是說,「夜鶯島」成為「白龍尾島」歸入越南後其實是給中國在南海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學者葛劍雄就坦言:「對北部灣的漁業糾紛,我國的態度似乎不軟不硬,越南人還在那裡巡邏,我們好像一點辦法都沒有……白龍尾島離海南島遠,離越南近,本來我們跟它劃界,可以劃在白龍尾島和越南大陸之間。但現在這個島是它的,界線要劃在白龍尾島與海南島之間,北部灣歷史上傳統的中國的漁場就要歸越南,數十萬漁民都將失業;談判劃界時雙方是有默契的,傳統的漁場如何劃分,應該另外通過淡判來解決,但現在越南方面就要按新的海界來控制這些漁場了。」(註四十六)而當年負責移交夜鶯島給越南的馬白山將軍(1907~1992)在接受採訪時,不止一次沉重地說,「看來我是做錯了一件事」。(註四十七)
由於越南戰事膠著,美國國內厭戰情緒高昂,數萬民眾上街頭抗議,逼的尼克森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只能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商討要如何從越南撤軍。美國與北越因此在1968年5月13日,派出季辛吉與越共代表--春水、黎德壽等在巴黎開始談判。同年11月1日起,美軍宣佈停止砲擊和轟炸越北。中越兩國因此決定,解放軍要開始逐步撤回中國。1970年7月9日前中共部隊全部撤離北越,僅留一支海軍掃雷隊繼續掃雷工作。 1973年1月27日,美國與北越在巴黎簽屬《巴黎和平協約(Paris Peace Accords)》。1973年8月,掃雷隊在完成北越東北沿海的掃雷任務後,也立即撤離北越。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進佔西貢,南越滅亡。事後美國五角大樓統計從1961年開始,整個「越南戰爭(越戰)」共造成──45,997名美國人戰死;其中10,928人為非戰鬥死亡;303,640人受傷。近600人被俘,1,300多人失蹤。戰爭耗資1,095億美元(註四十八)。沒有中共的慷慨援助,越共絕對無法靠一己之力來對抗美國。但越共不但不感激,在消滅了南越政府統一全國後,達成目的的越共,為了自己的區域政治利益與爭奪南海海底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洋資源以及戰略地位…立刻與中共翻臉,越共不但接續南越政府的立場向中國提出了歸還西沙群島領土的要求。還在1979年2月17日,因為爭奪柬埔寨的領導權,在兩國長達1,000多公里的邊境上打了一仗,在歷時20多天的戰鬥中,共軍在3月5日攻陷諒山後,便立刻對外宣布──已達成在越南戰鬥的初期目標,下令部隊開始從越南撤出(至3月16日才全部撤退完畢)。根據後來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中共軍隊雖殲滅越共軍高達8萬餘人,俘虜1,650人。但自己也當付出了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的重大代價。(註四十九)尤其是戰鬥開始頭兩天的2月17、18日,傷亡更高達4,000人。後來還因為無法支應戰爭所需,本來就已是國弱民窮的中共不得不在1980年緊急發行了首期國庫券,向人民借債40億元才避免財政破產的命運,那年中共的國防預算高達222.7億元,佔全年度財政支出的17.5%(全年財政支出為1,272.571億)。不過上述傷亡的數字與現有許多記載有相當大的差異,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翻譯、由Laurie Burkitt、Andrew Scobell、Larry M.Wortzel三人合著的--《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中就清楚記載著中共軍隊在此役陣亡26,000餘人、負傷37,000餘人;越軍則是陣亡30,000餘人、負傷32,000餘人,停戰後中共也以其所俘虜的1,638越南戰俘(比中共的紀錄少了14人)交換了260名被越南俘虜的解放軍。也難怪曾在1961到1968年擔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1916~2009),就預測說:「越南一旦統一,中越必定反目」,結果完全應驗。然這場戰爭的另一個後遺症就是加劇了越南對當地華裔(華僑)的歧視與迫害,導致戰後許多華人被迫逃出越南。不過,戰前被中國軍隊廢除的軍階制度,也在戰後全面恢復,這樣可以避免軍隊指揮體系的紊亂,尤其當部隊主官陣亡或是負傷之後,不會產生無人指揮的亂象。另中共在戰後將36個「軍」改組成24個「集團軍」,這樣能促使各個機動單位、火力支援單位、戰鬥支援單位及戰鬥勤務支援單位更能密切協調。(註五十)中越兩國直到1989年10月才在老撾(Laos,又譯為:寮國)人民革命總書記兼部長會議主席凱山‧豐威漢(1920~1992)的牽線下開始秘密接觸,1991年11月雙方達成國家關係正常化協議,(註五十一)1993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批覆,解除老山地區的防禦作戰任務,成都軍區決定:1993年3月31日前撤銷雲南省軍區前線指揮所,中越邊境不再實施軍事巡邏。(註五十二)
總結
雖然現今中國大陸對於南沙爭議的原則是:「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但根據2009年最新的研究顯示:整個南沙群島(Spratlys)約有230多個島礁,其中只有27個島礁露出水面,中國大陸只控制其中7個和曾母暗沙,但這些島礁大多在高潮線之下,雖有經過人為擴建,周邊的海域小,而且均處於菲律賓、越南所佔之島礁的包圍之內,根本無法向外延伸。臺灣也只佔領了「太平島」與「中洲礁」而已。越南則是占了29個,而越南在80年代在蘇聯的幫助下,於1981年6月共同成立「越蘇石油聯營公司(Vietsovpetro)」,直到目前為止越南在南海總共開闢出8塊油田,其中4個主要的油田──「白虎油田(Bach Ho or White Tiger)」、「大熊油田(Dai Hung or Great Bear)」、「龍油田」和「青龍油田(Thanh Long or Blue Dragon)」,其石油儲藏量分別是:2,700萬噸、5,400~8,100萬噸、2,100萬噸、6,800~20,400萬噸;菲律賓佔了11個,控制南海面積為20萬平方公里,佔南海1/4海域;馬來西亞佔了實際佔領了5個島礁1個暗沙,控制了南海將近1/5的水域,最重的是在馬來西亞的控制區內所含原油量最高,以地形來看,也最容易開採;汶萊則是對外宣佈其兩百海浬領海內的南海海域列為汶萊專屬經濟區,劃歸「捕魚區第四區」,這樣就將原本被馬來西亞佔領的「南通礁」劃歸在汶萊的領土之內。(註五十三)上述國家在整個南沙群島海域已有鑽井1,000多口,並發現了180個油氣田,其中100多個油氣田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政府主張的南海海域疆界「十一段線」或「九段線」內。反倒是最早宣稱擁有主權的中華民國(臺灣)在南沙沒有一口油井,(註五十四)而當地海上油井的開發還有加速之勢。同時為了結盟,越南的石油政策也從1974年的堅決反對西方國家進入轉變為80年代後期歡迎西方公司大舉進入,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島爭端國際化。統計顯示,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原油進口國,國內的原油產量只有6萬噸。自從同年在南沙打出第一口油井後,1987年公布《越南外國投資法》,當年石油的產量為34萬噸,1990年超過250萬噸,1991年石油產量超過450萬噸,1993年為650萬噸,2009年石油產量已超過1,600萬噸,2010年產油更超過1,750萬噸,使越南成為石油輸出國,石油工業已成為越南經濟支柱產業,越南外匯收入的1/4以上均來自原油出口,每年國家預算與GDP的30%也是來自石油輸出,石油已取代稻米成為越南第一大經濟產業。(註五十五)在豐富且複雜的利益糾葛下,中越兩國在南海的爭鬥恐怕會愈來愈劇烈。在國家利益與害怕中國崛起的戰略考量下,美國對於南海態度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柯林頓․希拉蕊(Hillary Cliton)在2010年7月23日於越南首都参加【第十七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時在會晤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時就表示:南海群島主權爭議的解決對區域安定「至關重要」,在亞洲公共海域的航行自由,以及在南海爭議上尊重國際法,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準備促進多邊協商,以解決各國競相宣稱南海島嶼主權的問題。她指出︰「我們反對任何宣稱擁有主權者使用武力或以武力作威脅。」簡單的說是美國主張南海主權爭議國際化以及「美國不支持任何一國對南海擁有主權」。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就認為美國這樣的態度不但會影響中國與臺灣長期主張擁有南海主權的權益,甚至會導致──「南海主權歸屬的爭端走向國際化,引爆衝突的壓力會愈來愈大。」。薛理泰在2010年8月2日在香港的《信報》就以《臺灣將在南海遭遇厄運》一文來警告臺灣,由於越南近年來不斷「斥巨資建設海軍,就是在準備打一場海戰。而『太平島周邊海域』是越南唯一可能打一場海戰之處……俄國已經售給越南6艘基洛級柴電潛艇、13架蘇愷27戰機、16架蘇愷30戰機,以及大批最新型反艦、防空導彈,性能之先進,比過去售給大陸的型號有過之而無不及。越南又向法國購買了數十架先進的直升機。越南為貫徹優先發展海、空軍(海軍更優先)的建軍戰略,緊急添購了上述軍備,在其動武的條件成熟時,『太平島』最有可能成為其及鋒而試的對象。」。薛理泰認為,「按照河內的戰略盤算,奪取了『太平島』,新銳戰機可以轉場至此,對敵軍的攻擊力即告劇增。倘若越軍一戰而勝,挾其餘威,則菲律賓、馬來西亞多半望風披靡。南沙主權歸屬問題,即告迎刃而解矣。」最糟的是,臺灣面對戰敗不單是失去「太平島」的主權而已,當──「臺灣軍隊被蕞爾小國擊敗,傷亡慘重,數百殘兵敗將灰頭土臉,被越軍驅回臺灣,國際立體、平面媒體競相報道,臺北顏面蕩然無存。不論何黨在臺北執政,由此在政壇上產生的衝擊力之巨大,是不可低估的。臺灣軍隊據守近半個世紀的國土,居然被小國侵佔,當政者的歷史定位必然是黯然無光的。臺灣軍隊輕易被越軍打敗,亦會被大陸軍方看輕,在兩岸關係上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是另一層戰略隱憂。」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包淳亮則認為,若越南膽敢進攻「太平島」,美國為防止臺灣向中國求助,勢必出手制止越南,以防圍堵中國的島鏈政策更形破碎。包淳亮也說臺灣原本可以因為握有太平島,與中國在南海地區進行合作;但若真的失去太平島,則手中籌碼喪失,之後若中國真的出手擊敗越南,重新取得太平島,自然不會將太平島交給臺灣,臺灣從此失去合作開發南海的機會,到時就算想要投靠大陸,可能將一無所獲,而這麼做還必須付出盟邦洗牌的政治代價。包淳亮甚至認為臺灣當年得以入主南沙,主要是依靠美援艦船,從現今中華民國失去大陸、孤立於臺灣的情勢來看,「國軍」駐守太平,究竟是為中國主權,或是因為美國的需要?倘若此時美國希望臺灣交出太平島,以防止臺灣與大陸合作後南海局勢大變,臺灣是要為主權而戰,或期待美國之口惠?最後包淳亮以釣魚台主權爭端為例來分析,不管臺灣強調主權、乃至於石油開發利益,都遠不及臺灣維繫美國關係來的重要;他反問,在此種心態下,臺灣將如何舉措?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大中則認為薛理泰的說法過於聳動,因為--「越南進犯太平島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機率不高」。他認為,如果越南真的要出兵攻打太平島,不管臺灣在當地的軍力要如何部屬均很難防守,因為對臺灣最不利的就是距離,從高雄到太平島的距離有850海浬之遠,海軍自左營出發就需花6天航程,且臺灣的空軍均無遠航能力,缺乏空軍的護航,單靠海軍一個軍種作戰的損失恐怕會相當大;不過,李大中分析:「越南要出兵就必須把美國、中國的因素考量進去,如果加入區域政治的考量,這一動武是魯莽而愚蠢的舉動,甚至會因此招惹中國軍事教訓,越軍有可能成為中國大陸軍事操練的『標靶』。所以『越南攻打占領太平島的機率不高』,因此南海爭議最終仍是透過區域對話,由中國大陸與東協對話,降低敵意,解決爭端。」
相較於釣魚台問題在臺灣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南海問題就像個棄嬰一般,乏人關愛。也難怪當年保釣運動平息之後不久,就發生菲律賓入侵南沙群島的事件,雖然保釣的左派學生在國外再度發起保沙運動,卻沒有引起太大的回響。1968年從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畢業,後來到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曾經是保釣運動中的左派健將,現在擔任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的花俊雄就說:「真的怎麼拱也拱不動,才發現是因為我們對菲律賓人沒有恨,對日本人就是恨,根本不必任何人鼓動嘛!」,但南海的主權爭議之複雜,牽涉利益之廣,臺灣當局在兩岸依舊對峙,國內兩大政黨對於「國家定位」與「領土主張」不同調、國軍的實質戰力日漸低落的情況下,要如何面對南海主權與資源開發的爭議,執政者真的不可以再輕忽這個嚴肅的課題了!
面對劇烈的區域局勢變化,原本中共在三大海軍艦隊的配備上,以北海最優、東海次之、南海最差。但自曾參與「三.一四海戰」的吳勝利於2006年8月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海軍總司令)後,即大幅提升南海艦隊的裝備,除了成立第二支潛艦支隊外,更加強了海南島的海軍基礎建設--在文昌建衛星發射站、擴建位於三亞的核潛艇基地和凌水、海口機場…,甚至還計畫將第一艘完全自建的航空母艦配置在南海艦隊內,南海艦隊目前已成為中共三大艦隊之首。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附註:
(註一)參見──李亞明:《中共經略南海之戰略~以內線作戰為例》(歐亞研究第十三期/2020.10/作者任職於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註二)參見──石井明(顏雪雪譯):《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八旗文化),p258~260。
(註三)宋長志為中華民國第八任海軍總司令。任期為1970年(民國59年)7月1日至1976年(民國65年)7月1日;後來宋長志升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1986年(民國75年)宋長志卸下軍職後,調任駐巴拿馬大使與總統府戰略顧問,此職務一直留任至2002年(民國91年)病逝臺北為止。(註四)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熱帶風暴畫眉】。
(註五)參見──
(Ⅰ)毛正氣:《各國於南海地區資源開發(石化資源)、利用情形與我國開發現況》(海軍軍官期刊/2013.03),p38~59。
(Ⅱ)李亞明:《中共經略南海之戰略~以內線作戰為例》(歐亞研究第十三期/2020.10/作者任職於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另外不同機構對於南海海底石油與天然氣的蘊藏量,有不同的估計數值。201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分析東南亞幾個地質區域內,未發現的常規用油與天然氣田的潛力;USGS估計,在南海顯著區域內尚未被發現的資源,可能含有50~220億桶石油,以及70~299兆立方呎天然氣含量(不包含暹羅灣及其他鄰近南海地區域)。USGS的評估並未審視整個區域,因此未發現的資源可能更多。而根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評估,整個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質資源量約為230億噸~300億噸、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約為16兆立方公尺,其中約有70%蘊藏於153.7萬平方公里的深海區域。但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U.S. EIA-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則認為南海所蘊藏的石油與天然氣,多數礦區位於南海邊緣,而不是深埋在具有爭議的島礁下。
參見──王冠雄:《南海爭端之觀察:能源安全觀點》(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之《交流雜誌》/103年8月號第136期/109年8月18日更新)(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而我國海巡署的資料來源則指出,南海的石油資源量估計計有349億噸,天然氣約6兆立方公尺。
參見──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88、208。
(註六)參見──王冠雄:《南海爭端之觀察:能源安全觀點》(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註七)《鄭和航海圖》(全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著番圖》),原載明茅元儀編《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鄭和航海圖》又稱《茅坤圖》(Mao Kun map)。《武備志》成書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而所收入的《鄭和航海圖》,據一些學者研究,應該是鄭和下西洋時所繪製發給鄭和船隊上的舟師的航海圖。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鄭和航海圖】。
(註八)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順風相送】。
(Ⅱ)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遠流出版社)。
(註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西澤吉治】。(註十)目前一般的紀錄,均稱當時發現與命名的島嶼為14個(座),但若重新統計李準所命名的島嶼則有16個(座)之多。
參見──馬有成:《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的開發與經營~以檔案管理局管有之檔案為主要史料》(《檔案季刊》11卷3期/民101年9月),p72~92。
另在清廷與日方交涉東沙島問題後,清日雙方議定並付款20萬銀元購買西澤次吉在東沙島之產業,並由中國收回東沙島,1910年(宣統2年)廣東省即派員前往東沙島接收。
不過在中文《維基百科》裡有關購買西澤次吉位於東沙島的產業則有完全不同的金額記載──清朝與日本始商議該島的歸屬權,最終東沙島被歸還清朝,清朝方面以廣東銀元16萬元買回由西澤吉治建設的設施,但清朝在後續追徵西澤吉治3萬元的稅金,因此實際上西澤從清朝手上只獲得了13萬銀元的賠償金(約等同當時的日幣10萬元)。在1907年到1909年間,西澤吉治投資了至少50萬日幣在該島開發。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西澤吉治】。
(註十一)參見── 聯合報記者群:《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68。
(註十二)參見──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遠流出版社),p127。
(註十三)參見──監察院:《100國調0028字號調查報告》(101年5月17日公告)。
(註十四)在坊間的小說中,曾經有文章描寫國共內戰後期,國軍從南海各島撤退時,有少數偏遠島嶼的國軍被遺忘,結果在沒有補給與淡水供應下,有131位駐軍因此餓死於某個不知名的南海島礁之上,可以參考──齊邦媛、王德威/編著的《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這本書中王幼華所寫的【慈母灘碑記】一文。但實際上國軍當時只進駐「永興」與「太平」兩島而已,並未駐軍於其它島礁!而國府在1950年(民國39年)5月初於海南島戰役結束後,特別派出「中勝艦(首任艦長為桂宗炎)」前往「永興島」與「太平島」,在5月8日時將駐守於當地的人員裝備撤回左營(另外有些紀錄指稱──駐守在永興島上的國軍是在1950年(民國39年)7月向解放軍投降),同年5月13日,解放軍正式進駐西沙永興島,但並未繼續南進至太平島。另外據說,當時解放軍佔領永興島的目的並非為了爭奪領土或領海,而是只想「挖鳥糞送回國當肥料」。
參見──
(Ⅱ)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75。
(註十五)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自由地】。
(Ⅱ)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
(註十六)參見──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p86。
(註十七)參見──關培鳳、張傳娟:《1956年臺灣當局就南沙群島問題對菲交涉及其影響》(邊界與海洋研究第2卷第2期/2017.03),p86~88。
(註十八)參見──張力(編輯、校訂):《田寶岱回憶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p55~56。
(註十九)參見──李元平、李吉安:《一代國士:俞大維》(銘閎實業有限公司),p328~330。
(註二十)參見──
(Ⅰ)劉臺平:《臺灣的孤島:太平島風雲60年~南海風雲一甲子》(旺旺出版社),p40。
P.S.本書將立威艦隊指揮官寫為:黎玉璽中將。
(Ⅱ)《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發展史》(中華民國國防部),p123。
(Ⅲ)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37。
(註二十一)參見──蕭曦清:《中菲外交關係史》(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p830~832。
(註二十二)參見──聯合報記者:《南海危機~不能失去的主權》(聯合報出版),p37~39。
早期南沙運補護航任務均由老太字號擔任。但隨太字號陸續在民國61年間除役淘汰後,護航任務在1973年(民國62年)就由陽字號驅逐艦取代。在2007年島上機場完工後,C-130運輸機也加入運補的行列中,船舶單趟航程約需3天才能到達太平島,但使用C-130運輸機,則只須約4小時即可抵達太平島。
(註二十三)參見──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359。
(註二十四)參見──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臺灣定位:兼論釣魚臺、南海歸屬問題》(黎明文化),p133~134。
(註二十五)據北宋《武經總要》(1044)一書,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元971年消滅在廣州的南漢王劉鋹政權後,就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和「廣南東路兵馬鈴轄」軍事管理區,其下「置巡海水師營壘」,以便控制海外諸國,保障海外貿易利益,和處理「漢籓雜處」所發生的問題。並在廣東屯門山(今九龍西南青山一帶)製造刀魚小艇和入海的戰船,作為巡戈和征討的工具,揚威南海。《武經總要》且記載自屯門山順東北季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西沙),再三日至不勞山(占婆島)及大食、天竺諸國的行程(這年起,占城亦遣使獻於送)這也是南海諸國和福建泉州進行貿易的―條航線。五年後(976),宋「朝廷遣三將,兵伐交州,(就)由此水路進師」的。到宋慶曆中(1041~1048),「招收廣南巡海水軍,予以旗鼓訓練,備戰守之役」。令崖州協水師營分巡洋面,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外洋。由此可見在宋代中期時,中國已充分揮了管轄南海水域的主權,而海南島的水師也擔任了巡防的任務。
參見──蘇雲峰:《從南海觀點論南海主權歸屬》。
(註二十六)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註二十七)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中越戰爭】。
(註二十八)根據統計,從1961年1月,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1917~1963)派遣400名特種部隊和100名軍事顧問前往越南訓練南越官兵,到1973年美軍完全撤出(美國實際出兵是在──1964年中的東京灣事件/Event of Tonkin Gulf之後),12年的越戰耗費了美國至少2,500億美元,造成至少6萬美國士兵死亡、30多萬人受傷。而且,由於美國在越南陷入泥淖,造成國防預算不斷增加,使得美國經濟在1970年完全陷於停滯。最後導致在1973年,由美國在二戰末期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Agreements)」轟然倒塌。這段時間,在1971年,美國在二十世紀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開始變得愈發需要德、日資本來支撐其軍事力量。隨著德日在貿易問題上越來越強硬,美國領導人無奈地發現,他們失去了其戰後近1/4個世紀所享有的行動自由。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預示著美國經濟霸權的結束,也讓被視為美國力量的美金,從此「失去魔力」。而這一切與這場「毫無理智的」越戰有莫大關係。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Warren I. Cohen,1934~)說,如果說越戰失敗對美國的戰略地位沒有什麼影響,那麼這場戰爭的代價對美國的傷害實在是太深了,它加速了美國霸權力量的衰落。
(註二十九)南海艦隊成立於1955年10月,由原中南海軍區海軍更名而來。司令部位於廣東湛江。所轄範圍北起福建東山,南迄中越邊境,全區海岸線分為9個海岸防衛區。主要基地包括──湛江、榆林、北海、廣州、海口、西沙、南沙等。
參見──翟文中:《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麥田出版),p28。
(註三十)參見──比爾海頓(林添貴譯):《南海征戰與奇襲 1974中越西沙海戰(一)》。
(註三十一)李常傑(Lý Thường Kiệt,1018~1105),原名吳俊,字常傑,為越南李朝將領,是越南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李常傑】。
(註三十二)事實上當時在西沙群島作業的大陸漁民大多具有民兵身份,也就是海南島漁業基幹民兵,中共藉在永樂群島從事傳統的漁業生產、登島避風…等方式,與南越軍隊針鋒相對。
(註三十三)南寧艦編號162,為原日本海軍第1號型(丙型)海防艦──海防7號,該艦於1944年11月4日在南中國海被美國海軍潛艇炸掉艦首,日軍將之拖回後,僅用水泥簡單的補漏了一下,便遺棄在廣州黃埔,大陸淪陷之後,江南造船廠派出了技術人員到廣州修復,成為中共南海艦隊旗艦,1979年退役,後續的南寧號飛彈驅逐艦(舷號162)於1979年3月服役。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南寧號護衛艦】。
(註三十四)陳慶瑜號,是當時南越海軍主力戰艦之一。因艦上電子設備較為新穎,因此在西沙海戰中被當作編隊指揮艦。標準排水量1,590噸,滿載排水量1,800噸,最高航速20節。艦上裝備3座無砲塔的敞開式單管76厘米火砲──50倍口徑,人員編制166人。
(註三十五)即李常傑號;排水量1,766噸,滿載排水量2,800噸,最高航速18節。艦上裝備1座MK30型127厘米單管火砲──38倍口徑;2座81厘米火砲及4座20厘米火砲。人員編制154人。值得一提的是艦上的MK30砲,它是西沙海戰中最大口徑的火砲。
(註三十六)為南越之護航掃雷艦『怒濤』號,該艦原為美國『絕妙』級掃雷艦,標準排水量650噸,滿載排水量945噸,最高航速15節,艦上裝備1座76厘米;2座40厘米;4座雙20厘米艦砲,人員編制90人,『怒濤』號與1946年(民國35年)國府收復西沙群島的「永興」號為同級姐妹艦。
(註三十七)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Dulles,1888~1959)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但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非美國針對中國劃定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再給予任何援助的立場。艾奇遜特別向中共喊話指出──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提供30至50億美元貸款給中共。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認為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39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39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就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島鏈(Island Chain)」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的鏈形島嶼帶。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島鏈(Boundaries of the second island chain)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它包括了關島等15個島嶼,目前是美國的一個自治邦)、雅浦群島(Yap)、帛琉群島(palau),延至哈馬黑拉群島(Halmahera Island;屬印尼)。
這是目前美國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這兩條島鏈就是美軍防衛的最前哨。
第三條島鏈(Boundaries of the third island chain)則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至美屬太平洋島嶼的本土防衛線。
然在現代歷史上,中共第一次派出船隻突破/穿越「第一島鏈(Island Chain)」是在1976年4月初,當時中共為試射其洲際飛彈(東風5型,CSS-4;射程可達:13,000~14,500公里),因此派出「向陽紅5號(Hsiang Yang Hung 5)」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至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布延海峽(Babuyan Channel;又名「呂宋海峽」)擔任靶場測定任務。「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最早是由波蘭巴黎公社船廠建造的「Francesco Nullo」級貨船,1966年下水,滿載排水量為14,500噸。為配合「718工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工程)」的展開,在1970年改造為海洋科學考察(研究)船。1974年再改裝成為中共第一艘具有艦載機的船艦,當時使用的法國製海軍行的「超級黃蜂(Super Frelon)」直升機。之後中共就以改造「向陽紅5號」的經驗對多艘海軍船艦進行艦載直升機改裝工程。1978年12月,「向陽紅5號」海洋考察(研究)船再次改裝,改裝以後參加執行發射遠端運載火箭任務(580任務)。
另外在大陸與日本、美國的軍備競賽中,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展迅速的條件下,解放軍的洲際飛彈射程早已涵蓋美國本土,因此所謂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在冷戰末期,解放軍只是一支「棕水海軍」──河川舟艇部隊,即從不到遠洋活動的近海海軍,或稱:海岸性海軍(coastal navy),只是一支協助地面部隊作戰的附屬軍種。但是在1987年2月,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1916~2011)和政委李景共同簽署了一份報告給中共中央軍委,這份名為《關於明確將海軍戰略的問題》的報告指出,解放軍海軍將由海岸防衛任務延伸到近海積極防衛,也就是從由原本的「棕水海軍」轉變成可以優游沿海200海浬領海的「褐水海軍」。另外劉清華為中共規劃了一個「三階段海洋戰略」,預計到2000年時,可以控制「第一島鏈」、2020年時到達「第二島鏈」、2050年後不但突破二條島鏈的封鎖,也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海上霸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解放軍第一艘常規動力(柴油引擎)航空母艦遼寧號(屬於訓練級船艦)於2012年9月25日於大連正式成軍服役,成為中國遠洋訓練與海空聯合作戰的先驅。通常來說,一個現代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Carrier Battle Group)是以1艘航母為核心,再加上艦載機聯隊(20~80架各式戰鬥機)、6艘水面艦艇(包含──神盾戰艦、驅逐艦或巡防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2艘戰鬥支援艦(補給艦)所組成。這些艦艇通常相互距離在50~100海浬間,平均分佈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圓週上,為航母提供廣泛的保護。
不過有熟習海洋事務的戰略專家也特別指出,當代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基本作戰原則是──航艦要布署在預備打擊目標300~1,000海浬的區間(圓周或半徑)內,可視敵情危脅機動調整。最好不要低於300海浬,否則難以保護航艦戰鬥群的自身安全;是否超過1,000海浬,則必須視航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飛行半徑)而定。也就是說,即使解放軍擁有多艘航空母艦,也能順利進出(行駛)於第一與第二島鏈,但駛出第二島鏈之後,就必須擁有一個可以補給與休憩的戰略基地,但目前所有位於第二島鏈之後可供船艦與飛機補給的島嶼,均由美日等國所掌握,這對解放軍是相當不利的。另外除非使用的是可長時間不靠岸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因為一般的常規動力航母,如何補充足夠的油料會是個令人頭痛的大問題。戰略專家更進一步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敢發動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就是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控制了西太平洋許多原屬於德國的島嶼。沒有這些戰略補給基地,日本艦隊根本沒有能力遠航,更不要說發動大規模的海戰或是偷襲珍珠港了。
(註三十八)參見──
(Ⅰ)新浪軍事網:《我軍老兵詳解西沙海戰時護衛艦編隊過臺灣海峽細節》。(Ⅱ)中文《維基百科》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隊首航臺灣海峽】。
(註三十九)參見──《解放軍教授:中越海戰期間臺灣沒有幫助大陸艦隊》(大公網/2015.01.10/)。
(註四十)參見──張豪:《國軍海巡聯合共守太平島之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五十二卷第二期/中華民國107年4月1日)。
(註四十一)參見──荏苒:《中越海戰收復赤瓜礁~臺國防部長誓言幫大陸》(多維新聞)。
(註四十二)全文如下:
【臺灣地區的軍人應該成為反對分裂祖國的重要力量,決不能為那些分裂國家的野心家所利用,走到民族大義的對立面上去】
在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本著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真誠願望,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目前,兩岸關係處於「臺獨」勢力冒險高危期。胡總書記的呼籲,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出了新思路、展示了新前景。對此,兩岸軍人共同負有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一、臺灣軍隊不要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阻力
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會談,發表「新聞公報」,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6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臺灣代表時,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主題」。中共十七大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主題,首次寫入黨的正式文件,得到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島內廣大民眾和許多政黨領袖認識到:「堅持和平,互惠雙贏」才是兩岸應走的道路。和解、和睦、和平、合作、融合,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只有臺海和平,才有利於兩岸的長期穩定。這是在新形勢下兩岸推動「結束敵對狀態,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非常良好的開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既需要兩岸各政黨的努力和推動,也需要兩岸人民的支援和促進,更需要兩岸軍隊的協力維護和共同捍衛。歷史上,駐防在臺灣地區的這支軍隊,在反對國家分裂、捍衛中國主權、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和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一直具有愛國傳統。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它也始終是島內「臺獨」勢力難以逾越的最大障礙。然而,陳水扁始終想把臺灣軍隊變成「以武拒統」的工具。利用軍人對「保家衛土」職責的忠誠,為一己之私利和一黨之私利,欺騙和誘導臺灣軍隊官兵為其「臺獨」野心服務,不斷加速臺軍內部改造。以意識形態劃線,破壞軍隊倫理,對高級將領大換血;用高壓手段在軍中推行「去中國化」運動,取消反「臺獨」教育;向官兵灌輸「臺獨」理念,把「保衛臺灣,保衛國土」等同於保衛「臺獨」;變相保留保防監視制度,對官兵進行法西斯式的跟蹤監控;渲染「大陸軍事威脅」,推動鉅額軍購案,把臺灣人民的血汗錢填入軍備競賽的無底洞;以安全為藉口,阻撓島內工商業界要求早日實現兩岸「三通」;加強與美日軍事聯繫,邀請其軍事人員參加軍演,拖美日下水;制定所謂「決戰境外」和「先發制人、先制攻擊」的「雙先戰略」,把大陸重要城市和三峽大壩等列為重點攻擊目標,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在竭力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破壞臺灣地區軍人的傳統價值觀,破壞臺灣地區軍人的形象和榮譽,使臺灣地區軍隊成為「臺獨」的替罪羊。
二、兩岸軍人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責任
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軍人應該把握這個大局,肩負起民族大義。
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兩岸人民的臺灣,大陸是兩岸人民的大陸。同樣,大陸軍人是中國軍人,臺灣軍人也是中國軍人。長期以來,雖然兩岸還處於對峙狀態,兩岸軍方在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分歧,但在根本上雙方一直有著許多共同的基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
兩岸軍人的價值觀應該建立在民族大義之上。維護臺海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也是兩岸軍人的共同責任。過去兩岸軍隊一直站在反「臺獨」鬥爭的同一條戰線上,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圖謀。上世紀5、60年代,兩岸軍人在反對把臺灣「劃峽而治」的鬥爭中,相互默契。以後,在保衛祖國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釣魚島等島嶼主權問題上,兩岸軍人血濃於水的感情得到充分體現。1988年4月,大陸海軍艦隊在南沙赤瓜礁海區反擊作戰,臺灣海軍支援解放軍保衛領海領土行動。後來在捍衛釣魚島主權問題上,兩岸海軍再次默契配合。即使今天,兩岸依然分別在南中國海的一些島礁上駐紮軍隊,共同行使和維護主權。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共謀臺海長久和平,為改善兩岸軍事關係多辦實事。目前,圍繞「和平發展」這個主題,兩岸交流已經在政黨、經貿、文化、體育、科技等各個領域廣泛展開,軍事問題也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領域。大陸在2004年「五一七」聲明和2005年4月、5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親民黨領導人會談公報中,均提出了「促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主張。兩岸完全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儘快舉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談判。但遺憾的是,由於陳水扁和民進黨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大力推動「臺獨」冒險活動,兩岸軍事交流失去了前提和基礎,對峙日益加深。
作為軍隊,對安全的追求無可非議。但應看到,安全不能依靠軍購,也不能依靠軍事同盟;否則,勢必陷入「安全困境」,帶來更多更大的不安全感。長久的安全依靠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聯繫,通過對話增加信任,通過合作謀求安全。
當前對臺海地區的安全威脅來自「臺獨」。大陸的軍事準備不是針對臺灣民眾,而是針對「臺獨」勢力。面對共同的敵人,兩岸軍人應該擯棄前嫌,攜起手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保衛和平。當前最迫切的責任就是共同反對和阻止「臺灣法理獨立」。「臺獨」意味著國家災難。「臺獨」勢力如果玩火,把臺海地區拖入戰爭,首先是兩岸軍人兵戎相見。從維護臺海和平和兩岸關係穩定的大局來說,兩岸軍人應該一起合作反對「臺獨」。「臺獨」是一場騙局,它是野心家和利益集團玩弄政治的陰謀,也是政客對軍人的蠱惑,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機企圖分裂國家,更將遭到愛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和譴責。單從不上當受騙的角度出發,臺灣軍人也應該和我們攜手反對「臺獨」。
「臺獨」是劑毒藥,臺灣軍人不能吃。為「臺獨」而戰,對臺灣軍人來說,是一場沒有絲毫勝利希望的戰爭。為沒有希望的戰爭流血捐軀是愚蠢的。從理智的態度出發,兩岸軍人也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遏制戰爭的源頭,反對「臺獨」。
維護臺海和平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臺海的穩定能帶來區域的穩定,臺海的和平能促進世界的和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不希望這裡發生戰事。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老百姓有一句話:兩個擁抱著的人是很難打架的。在關係到臺海和平問題上,我們期盼兩岸人民早日實現和平擁抱,「海峽中線」能早日消失,「和諧兩岸」能早日建立。對兩岸軍人來說,用酒杯在餐桌上相互碰撞,比用槍砲在戰場上相互瞄準好。因此,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拐點上,兩岸軍人的槍桿子要用來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臺灣地區的軍人應該成為反對分裂祖國的重要力量,決不能為那些分裂國家的野心家所利用,走到民族大義的對立面上去。讓分裂與戰爭成為過去,將和平與發展變為現實,共推兩岸走向一個和平發展、幸福祥和的新時代,是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民的願望。
《瞭望週刊/50期 1007.12.14》 王衛星(作者為軍事科學院臺海軍事研究中心主任;階級為大校/等同於准將)
(註四十三)中共東海艦隊所屬的「第六支隊」為張愛萍(1910~2003)擔任華東海軍司令時組建的驅逐護衛大隊,全稱為:驅逐艦第6支隊。其基地母港為──浙江舟山定海區瀨山港,目前全支隊擁有四艘驅逐艦、六艘護衛艦。在1988年「三一四海戰」時,配備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旅大級」、「江東級」等主力艦,吳勝利為第14任支隊長。
(註四十四)參見──蘭台:《中國究竟援助了越南多少物資?》(鳳凰歷史/藍台說史第19期/2014.06.27/)。
(註四十五)參見── 劉臺平:《臺灣的孤島:太平島風雲60年~南海風雲一甲子》(旺旺出版社),p140。
(註四十六)參見──蘭台:《中國究竟援助了越南多少物資?》(鳳凰歷史/藍台說史第19期/2014.06.27/)。
(註四十七)參見──
(註四十八)不同於文中的記載。根據《華夏經緯網》2004年4月23日刊登的專文──《越南戰爭:美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中指出,越戰期間,美國有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另外,在整個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藥,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最重要的是,美國在越南的軍事捲入規模之大(1973年美國在越南作戰人數約54萬),時間拖延之長(前後12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對美國民眾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而《維基百科》內有關美軍死傷數字的記載是──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209人,受傷304,000人,2,000多人失蹤。
(註四十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中越戰爭】。
(註五十)中共是在1954年由軍委會地擴大會議中決議──正式改組國防組織體系,首先在中共中央軍委會下,設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幹部管理部」、「訓練總監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等六部,分別掌管解放軍的各項行政工作。「國防部」也在同一時間成立,首任部長由彭德懷(1898~1974)出任。
之後中共陸續成立了──「北京」、「瀋陽」、「濟南」、「南京」、「武漢」、「福州」、「廣州」、「昆明」、「成都」、「蘭州」等十個一級軍區,以及「內蒙古」、「新疆」、「西藏」等三個直轄軍區,以建立集中統一的「指揮體系」。同時制定了「兵役法」、「軍官服役條例」,正式實行「義務兵役制」、「薪金制」、「獎章制」、「軍銜制(軍階)」(以上號稱四大制度)。其中軍銜制在1955年9月27日正式施行,共分為4等14級。而這一天中共在中南海北京懷仁堂舉辦了元帥授銜授勳典禮,典禮中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萱是授銜、授勳命令,毛澤東親頒朱德等十大元帥命令。同日,也在中南海舉行將官授銜典禮,由國務院總理習仲勛宣讀命令,周恩來位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頒發命令。
1965年5月22日,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6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要廢除軍銜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與軍民一致,使解放軍不會成為一個等級嚴明,階級清晰與脫離群眾的新社會集團。懲越戰爭的失敗經驗,讓中共深刻體會到軍事革新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中共認清了──用小米加步槍來擊敗飛機大砲的歷史經驗已經不再是永恆的真理。恢復軍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1982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會常務會議做出恢復軍銜制度的決定。1983年5月,成立恢復軍銜領導小組。1986年下半年,中央軍委常務會決定,不再提「恢復軍銜制」,而是「實行新的軍銜制」。1987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1988年國慶日(10月1日)實行新的軍銜制。1988年1月16日,成立了全軍實行軍銜制領導小組。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並由國家主席頒布施行,當時規定軍官軍銜設3等11級,依軍銜大小分列如下: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參見──田越英:《圖解中國國防》(人民出版社),p146~148。
(註五十一)參見──倪創輝:《十年中越戰爭(下)》(天行健出版社),p935。
(註五十二)參見──中文《知識百科》之【越南自衛反擊戰】。(註五十三)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南沙群島主權爭議】。
(註五十四)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海洋石油981】。
(註五十五)至2011年為止的數據顯示,越南已從南海油田中開採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南海年產油量在5,000萬到6,000萬噸左右,越南年產油量3,000萬噸,其中有800萬噸來自南海爭議海域。
另外有關白虎油田的估計儲量原是2,000萬桶,但1986年變成5,000萬桶至1億桶,到1990年,其估計的開採量又上升到5億桶。
參見──霍默静:《越南到底在南海获得了多少石油?》(作者為深圳聚電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