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觀點:我對108課綱的看法及建議,兼論兩岸教科書的異同(二)─歷史部份

2022-02-15 07:00

? 人氣

作者建議,108課綱歷史教科書應將增加東亞史篇幅,包含適度增加中國史、介紹東亞各國的歷史及其間互動,並納入與台灣有關的歷史。(Pixabay)

作者建議,108課綱歷史教科書應將增加東亞史篇幅,包含適度增加中國史、介紹東亞各國的歷史及其間互動,並納入與台灣有關的歷史。(Pixabay)

本文是繼拙文〈我對108課綱教科書的看法及建議(一)——國文部分〉而寫的。有關課綱問題的爭論,歷史部分遠比國文部分複雜、嚴重得多,並已歷經20幾年。因而,有必要先簡短回溯此一爭論過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國府遷台至今的高中歷史課綱修訂過程

無可諱言,全世界各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都和政治有關。台灣也不例外。編寫教科書的問題通常並不是有否違背史實,而是究竟什麼要寫,什麼不寫;什麼要寫多一點,什麼少一點。台灣的問題也一樣。

以高中歷史的教科書為例,1949年國府遷台之後,台灣的歷史課本只教中國史及世界史,並未教台灣史。因而,直到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民主化,又決定解嚴之後10年,也就是在李登輝擔任總統後期,從1999年開始實施88課綱,才在19單元的中國史中編入4單元關於台灣的歷史。台灣歷史部分由此獲得大約10%的教科書篇幅,中國史部分從50%減為大約40%。

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開始推動95課綱,從2006年起開始實施,主要的改變是台灣史獨立成1冊,原先的中國史及世界史分別從2冊縮減為1.5冊。台灣歷史部分佔教科書的篇幅比率由此躍增為25%。中國史稍減為37.5%。原本民進黨預定還要推動98課綱,但因馬英九當選總統,政黨輪替而遭到擱置。馬政府擬議代之以「微調」的101課綱,卻引發嚴重的社會抗爭及法律訴訟,最終不了了之。

2019年,小英政府又推出108課綱。不過這次的變動較大,歷史課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於時代的進步,教育當局決定增加一部份新的學科,同時縮減一部份學科的必修課程,改而增加一部份選修學程。對歷史教學而言,直接的影響是必修從8學分減為6學分。同時,必修歷史教科書從原先的4冊減為3冊,分別是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中國史部分又改為「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或稱之為「中國與東亞」。

20220101-總統蔡英文發表「2022新年談話」。(蔡親傑攝)
總統蔡英文任內推動108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一部分。(資料照,蔡親傑攝)

108歷史課綱造成的變動及影響

在108歷史課綱調整的變動中,台灣史部分的篇幅及教學時數中雖然沒有增加,但因總篇幅及教學時數減少,佔比從25%增為33%。中國史部分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卻被大幅刪減。如果再加入「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的因素,減少就更多了。我粗略估算,佔比降到只剩20-25%之間。

中國史部分降幅如此之大,當然引起許多人不滿,有人稱之為「去中國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將之上綱到聲稱「執政黨無權篡改歷史」,我個人認為就不免過份了。新課綱雖然刪一部份與中國有關的歷史,並沒有扭曲史實,不能說是篡改歷史。再者,修訂課綱是課綱小組的事,卻把一個不適當的罪名按到執政黨頭上,更是不宜。

話說回來,新課綱確實已經造成紛爭,使得台灣內部的族群認知歧異更形嚴重,而我相信這並不是大多數國人所樂見的。因而,本文的目的是從根本問題開始討論,並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及建議。

「三分域」劃分是否必要?

上述將歷史教科書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後改為「中國與東亞」)及世界史3個分域分別教學的概念,一般稱為「三分域」。這是從95課綱開始,為了台灣的特殊國情而提出的。這樣的劃分是否有必要是爭論的關鍵,必須先客觀討論。

先說世界史,不必說那是一定要的, 除非台灣不想與世界接軌。

那麼台灣的中學生是不是有必要讀單獨成冊的台灣史?答案當然也是要,除非台灣大多數人民認為自己居住的不是一個國家。在全世界,恐怕也很難找到有什麼國家的人民自認不必讀本國的歷史。曾有一段時間,台灣是為了要「反攻大陸」而存在,並且為此而付出代價,一直到今天。但時空早已不同,當然不能繼續。

再問一個問題:台灣的中學生有沒有必要讀中國史?我個人認為也有必要。無可否認,今天居住在台灣的人民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無論是最早原住民的祖先,或300、400年來先後遷徙到台灣的閩南及客家人的祖先,或是在國府遷台之後才來的所謂外省人的父母親,或祖父母,都是來自中國。凡人無不希望知道祖先的歷史,希望知道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風俗、習慣是怎麼來的,那是極其自然的事。沒有必要以任何理由刻意去迴避。

那麼有沒有必要把中國史「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我又認為也有必要。對台灣的學生而言,與其學中國單一的國別史,不如學「中國與東亞史」,把中、日、韓、台灣及其他周邊世界的歷史都融入。甚至可以考慮簡單稱之為「東亞史」。

為什麼中學生應該學東亞區域史,而不是中國單一的國別史?

在中學教東亞史而不是單一的中國史有什麼好處?以我之見,至少有3項,分述如下。

首先,教東亞史其實已經足以達到介紹中國歷史的目的。至少在19世紀中葉(即清朝道光年間)之前,中國無疑是東亞歷史的主角,不但影響周邊所有國家、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也影響其思想、文化。介紹東亞史必然是要以中國史為主軸。

其次,中國史是國別史,東亞史是區域史。區域史能避免只從中國單一國家的角度出發,而讓學生同時讀到中、日、韓、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歷史,以及其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係。如今世界可說是越來越小,東亞人民互動比以前要頻繁得多,學生學了東亞史不但能增廣其視野,也必有助於將來與鄰近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

第三,區域史能避免讓狹隘的民族主義發酵。原因是什麼呢?國別史大多不免是從自我本位出發,區域史卻能兼顧各國的不同角度,比較能客觀敘述。大約100年前,英國史家喬治‧威爾斯( H.G. Wells) 在他所寫的名著《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裡的自序裡說,他之所以要動筆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看見當時的歐洲人在學生時期從學校裡學到的都是偏狹的歷史,「他們是被蒙上民族主義的眼罩來學歷史的,除了自己的國家外,一切國家都視而不見。」威爾斯這番話也適用於21世紀的東亞。我在大約十年前出版拙著《另眼看歷史》,敘述中、日、韓、台3000年的歷史互動,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不過我要特別要指出,在教科書的東亞史部分,必須包括台灣在內。更明白地說,並不是台灣史單獨成冊,東亞史裡就不需要放進台灣史。若不如此,台灣史與東亞史就無法接上,這樣的台灣史是絕對寫不好,也教不好的。

「歷史事實」與「歷史思考」

除了三分域及其篇幅應該如何分配的問題之外,另有一個歷史課綱的重要變革也必須討論。

在108高中歷史課綱推出之前,有一部份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已經建議,歷史課程不應再像從前那樣只是用於灌輸知識,宣傳道德或強化認同。不應都是「肯定句」,而也要以「疑問句」來開啟學生的思維。換言之,教科書不只是要教導學生「歷史事實」,同時也要以「歷史思考」為教與學的另一個重心

我個人十分贊同這樣的概念,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學校裡教出來的學生是不是有起碼的獨立思考能力。古人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胡適先生曾經主張,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也是同樣的著眼點。事實上,108課綱已經有了具體的作法。例如:在國、高中的翰林版、南一版、龍騰版、三民版等歷史課本,已有「探究活動」、「歷史考察」、「想想Bar」、「歷史探查」、「歷史閱讀趣」、「歷史追追追」之類題材,都是「歷史思考」。

小孩 思考 疑惑 外國小孩 困惑 問題(圖/photoAC)
作者認為,教科書不只要教導學生歷史事實,也要以「歷史思考」為另一個重心。(取自PhotoAC)

我也做了粗略的統計。以翰林版國中課本為例,從國一上到國三下的歷史課本共有6冊(註:實際上並未單獨成冊,而是「社會」課本當中的一部份,各有大約50-70頁),總計頁數為324頁;其中屬於「歷史思考」性質的部分加總為54頁,佔比為14%。再以翰林版高中課本為例,必修單獨3冊總計頁數為600頁,其中屬於「歷史思考」性質的部分加總為77頁,佔比為13%。

歷史思考在國、高中歷史教學裡佔13-14%究竟是太多還是太少?我不敢斷言,因為這問題見仁見智,但我認為至少已經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不過我必須指出,納入「歷史思考」教學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生在探究、考察歷史之前,要能學到足夠的「歷史事實」知識才行。

古人曾說,治史要兼有史學、史才、史識三長。一般人並不會想成為歷史家,可以不論史才,但起碼的史學及史識還是要有。不過如果史學不夠,那就談不上史識。因而,這就拉回來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的國、高中學生在學校裡學到的歷史事實究竟是夠?還是不夠?

請回復刪減前的國、高中歷史及國文必修教科書篇幅及教學時數

坦白地說,我不贊成把國、高中的歷史教學時間減少,也不贊成把高中必修歷史教科書的篇幅從4冊減為3冊。

為什麼呢?現代社會確實是越來越進步,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有些人因而認為,學生在學校裡要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所以刪減必修歷史(以及國文)是必要的。但我認為,社會和科技越是進步,人文素養反而越是重要,因為社會、科技未來的發展是否有利於全人類,人文的影響非常大

以我所知,很多人在高中畢業後就很少再去讀有關歷史及人文方面的書。因而,刪減歷史及國文必修教科書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其結果就是下一代的人文素養越來越低。這對台灣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再者,以我出身科技及企業管理背景的經驗,我從來都是認為,科技新知及財經管理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裡面學。人們在學校裡只要能學到基礎知識,出了校門如果發現有必要,自然會去想辦法自我學習。我有許多好友分別在研發、管理、投資、創業領域卓然有成。他們在和我討論此一議題時,大多也和我的看法一致。

因而我在這裡要呼籲,希望政府及教育當局將來在訂定新課綱時,請慎重考慮把歷史及國文教學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教科書篇幅及教學時數。

建議減少國中、高中歷史教科書重複敘述

但不論歷史教科書能否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其實也還有空間改善,其中最值得研究的,是如何能減少國中與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不必要的重複。

目前國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科書都是採用三分域,分為台灣史、中國與東亞、世界史。國中歷史6冊是在3年間分6個學期學習。高中是在高一上、下學期及高二上學期(或下學期)學習。但任何人只要稍微讀一下國、高中歷史課本的目次,以及課文內容,就會發現其中有相當大部分是重複的。

我以國一上、下的台灣史,和高中第一冊台灣史為例來比較說明。國中是以「通史」的方式編寫,分原住民、大航海時代、清帝國、日治及戰後時期,共5段,主要敘述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高中反過來,是以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及文化的多樣性及現代國家的形塑為軸線,又從台灣原住民開始,依次說到現代的台澎金馬。

國二上、下和高中第二冊的「東亞與中國」的編寫方式,基本上也是和台灣史一樣,重複極多。以我的概略估算,至少有三、四成,甚至更高。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我在50幾年前讀初中、高中歷史時,就已經發現有很多內容是重複的。我原先不明白為什麼,後來猜想或許是因為當時國民教育還沒有實施一貫制,有人讀了初中,未必繼續讀高中。但台灣早已實施12年國教,這理由不應繼續存在。

也有人說,這是「螺旋式」的教學法,第一次先教淺的,第二次再教深一點的。但如前所述,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時數已經被大幅刪減,又必須採取三分域教學,我們其實沒有餘裕這樣做。

這就如同用油漆刷一道牆,如果能先從上往下刷一次,再從左往右刷一次,這牆可能會刷得很漂亮。但如果因為時間或經費不允許,不得已就只能研究如何可以一次就刷好。換言之,從國中到高中,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分別只能各教一次,而不是教兩次。

108課綱教科書的關鍵問題——三分域的篇幅分配及教學次序

接下來還有2個問題:首先,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的篇幅究竟要如何分配?仍然各3分之1嗎?其次,三分域教學仍然是依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的次序嗎?這2個問題其實是相關的,所以就一併討論。

目前課本的三分域編寫方式其實有相當多缺點,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三分域的個別敘述相互之間沒有適當的互動,看不見其中的關連。我舉2個例。首先,國中台灣史一開始就說史前台灣原住民的祖先是跨海遷徙而來的,但為何遷徙?從何而來?並沒有說明。其次,國中「中國與東亞」一開始就講中國的商周時期歷史,但中國人在商周之前是如何出現?也沒有交代。

我剛好也參考了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有關日本起源的寫法,發現相當不同。日本教科書是從人類如何從東非演化而來?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如何發展?古代4大文明如何出現?其中中國文明如何發展?然後,才說到日本自己的彌生文化及邪馬台國如何出現。

在起源問題的兩種不同寫法,哪一種才是容易教、容易學呢?我個人認為已經無須多說。

台灣史後續的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治及戰後的歷史,事實上也無一不與中國或日本的歷史有關。108課綱歷史教科書卻由於主張「由近而遠」,因而從台灣史開始敘述,卻又無法把前面的歷史交代清楚。有一位資深的中學歷史老師對我說,這種教科書的編寫方法「很瞎」。我不得不同意他的評論。

我對歷史教科書重新修訂的建議

綜合以上,我個人認為108課綱歷史教科書有必要重新修訂。至於如何修訂呢,容我提出幾個淺見如下。

1、三分域的劃分是必要的,但應調整次序。由於上述的原因,我建議把台灣史擺在最後才教,如此老師和學生都輕鬆。

2、至於東亞史和世界史何者先教,各有利弊,都可以考慮。不過如果先教世界史,在其中必須適度淺述有重要關連的東亞史;如果先教東亞史,也要有能適度淺述世界史,如前述日本教科書先交代人類的起源及4大文明。總之,並非世界史是世界史,東亞史是東亞史,其中沒有關連及互動。

3、東亞史裡中國當然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其他國家也都必須有有適度的篇幅。台灣既是東亞的一部份,當然有必要也寫進去。或許可以淺述,等到單獨敘述台灣史的時候再詳述,但不能完全不提,否則台灣史就無法和東亞其他國家的歷史接軌。

4、另外我也要指出,108課綱歷史教科書中關於東南亞部分,其實只寫了越南,其他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緬甸等國家的歷史卻幾乎不提。我建議這一部份也應該適度寫入。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台灣的數十萬新移民中有許多是從東南亞來的事實,這就更有必要。

5、三分域的篇幅佔比不應維持各3分之1。東亞史由於內容大幅增加,篇幅應隨之大幅增加。台灣史中有一部份既然已經寫入東亞史及世界史裡,單獨成冊的篇幅自然可以大幅減少。

6、以上只是原則性的討論,至於三分域篇幅應如何具體調整,做重新分配,我就不做建議,而留待日後的課綱小組去討論。

台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比較

關於中國大陸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我也和討論國文部分一樣,稍加敘述,並與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作比較,以供參考。

中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共6冊,其中中國歷史4冊,世界歷史2冊。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3冊,分別討論政治史、經濟史,以及文化思想、科技發展的歷史,從古代延伸到現代。但其中有關中國的篇幅仍然遠大於介紹外國,而在外國部分又有極大的篇幅是在介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對立。

在初中歷史6冊裡中國歷史既是佔了4冊,自然有足夠的篇幅詳述中國歷史。舉一個例,關於黃帝、蚩尤、堯舜、夏朝的歷史都有相當的篇幅。過去台灣教科書這些也都有的,但在實施108課綱後就被刪掉,直接從商周時期開始說起。這也是108課綱被批評為「去中國化」的原因之一。

以我的理解,108課綱是因為歷史教學時數被大幅刪減,只得以黃帝、蚩尤、堯舜、夏朝都不是「信史」為由,將其刪去。對此我有一個看法。全世界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說其實都與各個民族起源有關,是一種「共同記憶」,也是廣義的歷史的一部份。將來如果課綱重新修訂,中國歷史部分隨東亞史篇幅增加而增加,我建議重新把這些寫進教科書中,不過還是要寫明那只是神話、傳說,並非信史。

但我發現中國歷史教科書至少存在2個明顯的問題,分述如後。

1、由於採取二分域,教科書裡中國部分又佔較大的篇幅,學生們能學到的外國史其實不多。在世界史裡,關於東亞也只有3頁敘述日本古代史,3頁敘述明治維新。其他就只有在本國史裡敘述唐朝對外輸出文化、戚繼光抗倭、甲午戰爭、對日抗戰、抗美援朝及海峽兩岸交流時提到日本、韓國及台灣,並且是只站在中國的角度敘述。至於東南亞國家的歷史,幾乎完全不提。

H.G. Wells所說的話,值得中國當局及負責制訂教科書政策的領導深思。中國就算不能採用三分域的歷史教學,至少也要設法在中國歷史或外國歷史教科書中客觀地增加介紹部分東亞四鄰的歷史。

2、中國初、高中歷史教科書裡敘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及對立的篇幅之多,只要把目錄讀一下,就能一目了然。至於內容,明顯也是以站在社會主義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居多,尤其是批判美國。中國歷史教科書要如何編寫,自然不是中共當局以外的人所能置喙。但我必須說,學生們如果在年輕時學到的歷史不夠客觀,後果將會是很嚴重的。

總結

關於108課綱國文教科書,我在前一篇論述裡直接說十分可喜,也不存在所謂的「去中國化」問題。對於108課綱必修歷史教科書,我卻也必須直接說其中確實有若干不妥之處,應考慮再修訂。我再重複大要如下。

比起先前的歷史教科書,中國部分確實被過度刪減。我贊同三分域,也贊同把其中的中國史改為「中國與東亞」(即東亞史),但建議增加篇幅,以達到3個目的:一、適度增加中國歷史部分,二、增加介紹東亞各國的歷史及其間的互動,三、將與台灣有關的部分也適度納入其中。如此一來,單獨成冊的台灣史篇幅佔比就可以適度刪減。

我又建議國、高中歷史教學應通盤考慮,三分域只教一次,而不是重複教2次,並且把台灣史擺在最後教。至於東亞史及世界史何者為先,我不做建議,因為各有優劣。但我確信,如果東亞史、世界史都教過,台灣史就容易教,容易學了。

後記:本文及前一篇國文部分的寫作過程中承蒙多位高中老師及大學教授提供意見,本人在此致謝,但文責由本人自負。(本文歡迎自由轉載)

*作者曾為跨國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後為企業顧問,現專事寫作,著有《共產世界大歷史》、《另眼看歷史》系列,並在IC之音電台廣播「呂正理說書」節目,並有網路Podcast隨選即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