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觀點:我對108課綱的看法及建議,兼論兩岸教科書的異同(二)─歷史部份

2022-02-15 07:00

? 人氣

話說回來,新課綱確實已經造成紛爭,使得台灣內部的族群認知歧異更形嚴重,而我相信這並不是大多數國人所樂見的。因而,本文的目的是從根本問題開始討論,並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及建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三分域」劃分是否必要?

上述將歷史教科書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後改為「中國與東亞」)及世界史3個分域分別教學的概念,一般稱為「三分域」。這是從95課綱開始,為了台灣的特殊國情而提出的。這樣的劃分是否有必要是爭論的關鍵,必須先客觀討論。

先說世界史,不必說那是一定要的, 除非台灣不想與世界接軌。

那麼台灣的中學生是不是有必要讀單獨成冊的台灣史?答案當然也是要,除非台灣大多數人民認為自己居住的不是一個國家。在全世界,恐怕也很難找到有什麼國家的人民自認不必讀本國的歷史。曾有一段時間,台灣是為了要「反攻大陸」而存在,並且為此而付出代價,一直到今天。但時空早已不同,當然不能繼續。

再問一個問題:台灣的中學生有沒有必要讀中國史?我個人認為也有必要。無可否認,今天居住在台灣的人民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無論是最早原住民的祖先,或300、400年來先後遷徙到台灣的閩南及客家人的祖先,或是在國府遷台之後才來的所謂外省人的父母親,或祖父母,都是來自中國。凡人無不希望知道祖先的歷史,希望知道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風俗、習慣是怎麼來的,那是極其自然的事。沒有必要以任何理由刻意去迴避。

那麼有沒有必要把中國史「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我又認為也有必要。對台灣的學生而言,與其學中國單一的國別史,不如學「中國與東亞史」,把中、日、韓、台灣及其他周邊世界的歷史都融入。甚至可以考慮簡單稱之為「東亞史」。

為什麼中學生應該學東亞區域史,而不是中國單一的國別史?

在中學教東亞史而不是單一的中國史有什麼好處?以我之見,至少有3項,分述如下。

首先,教東亞史其實已經足以達到介紹中國歷史的目的。至少在19世紀中葉(即清朝道光年間)之前,中國無疑是東亞歷史的主角,不但影響周邊所有國家、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也影響其思想、文化。介紹東亞史必然是要以中國史為主軸。

其次,中國史是國別史,東亞史是區域史。區域史能避免只從中國單一國家的角度出發,而讓學生同時讀到中、日、韓、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歷史,以及其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係。如今世界可說是越來越小,東亞人民互動比以前要頻繁得多,學生學了東亞史不但能增廣其視野,也必有助於將來與鄰近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

第三,區域史能避免讓狹隘的民族主義發酵。原因是什麼呢?國別史大多不免是從自我本位出發,區域史卻能兼顧各國的不同角度,比較能客觀敘述。大約100年前,英國史家喬治‧威爾斯( H.G. Wells) 在他所寫的名著《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裡的自序裡說,他之所以要動筆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看見當時的歐洲人在學生時期從學校裡學到的都是偏狹的歷史,「他們是被蒙上民族主義的眼罩來學歷史的,除了自己的國家外,一切國家都視而不見。」威爾斯這番話也適用於21世紀的東亞。我在大約十年前出版拙著《另眼看歷史》,敘述中、日、韓、台3000年的歷史互動,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