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稱謂本身就有其固有的魅力與意涵,綿長年代的口耳相傳讓他們如同思想鋼印鐫刻在人們的腦中。近日立法委員王婉諭女士喜孜孜地宣布:「教育部的辭典中主動向孩子們說明了,不論是爸爸的爸媽、還是媽媽的爸媽,如今都可以不用再有內外之分,都是阿公阿嬤、祖父祖母了!」
那麼外公、外婆呢?就筆者的感覺,外公、外婆對外孫、外孫女的慈愛是超然的,延續自女兒,對孫輩無私的祝福與愛,比來自祖父、祖母的更純粹,貌似疏遠,實則親切,由外滲透到內,泛著距離的想象與美感。對很多人而言,華語的外公、外婆、客語的姐公、姐婆這些稱謂是獨特而親切的存在。
然而,有些人確想剝奪這些!
試想,「外婆的澎湖灣」若改成「祖母的澎湖灣」,其意藴盡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筆者揣測,她們也許只想著追求「進步價值」,不惜割裂傳統;或者,她們急著塑造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所以根本不在乎抹去別人的歷史記憶。外公、外婆犯到妳了嗎?沒有文字的距離感,這首歌所詠唱的孩提記憶就喪失了一種飄渺與惆悵。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兒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筆者納悶,當學童質疑「外」這個字的時候,爸媽老師不能吟唱這首兒歌給他們聽嗎?就如同仍在襁褓,也許能勾起童稚的回憶,試著讓他們想像、感覺那雙粗糙慈愛的手滑過稚嫩的臉頰,他們敏銳的心靈會感覺「外」字充滿了生動的意涵和親情的魔力。筆者不解,這班平日精於話術舌燦蓮花的政客,如今卻變遲鈍了,呆若木雞不知變通。她們的僵化一廂情願的智力讓傳統庶民稱謂變得索然無味,跟她們說詩與遠方如同對牛彈琴。
還有,為什麼要把原本精確的辭彙弄到語意模糊?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是要避免某些不精確的語言而雞同鴨講,甚至產生誤會嗎?她們這一次挑戰了我們的直觀,接著想挑戰「叔叔、舅舅」、「姑姑、阿姨」這些既成稱謂嗎?說實在的,來日她們若有任何的騷操作,一點都不用驚訝,其實她們想當上帝,就像她們這次把外公、外婆丟進字紙簍一般。
很遺憾這些大小當權者並沒有尊重傳統的概念,只想著為了改變而改變,不但限制小孩傳承歷史與自我延伸的空間,也試圖割裂成年人的記憶,把自己可笑的意志不加溝通不做任何討論強行貫徹在一切她們能指染的公共行政領域,甚至私領域,怎麼,防疫嗎?用荒謬扭曲的邏輯話術試圖想糊弄她們其實看不起的人民,誠然可笑。
她們口口聲聲要追求多元價值,其實所作所為都想驅趕人民走向自己平時口誅筆伐撕心裂肺咬牙切齒的一元社會。用拐的、用騙的、用各式各樣可笑扭曲的話術與邏輯包裝,她們的虛假、貧乏與蒼白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奈何,她們有權有勢,可以用她們擁有的立法權、行政權、話語權和定義權狂妄地複製粗暴恣意膨脹,她們很快會變成自己討厭的人那般。當然,她們會渾然不覺,不但不會羞恥,而會喜孜孜呢!
在一個號稱民主多元的社會,卻有著獨裁者的心態與作為,真是既好笑又可悲。
*作者為自由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