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張勳和我們想像中的「割據腐朽軍閥」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他是戰爭英雄,是功勛彪炳的好漢。中法戰爭時,張勳立下戰功,廣西提督蘇元春賞給他兩罈好酒,他連一口都沒品嘗,把酒水統統倒在溪水,讓手下在酒香四溢中洗個舒服澡。
‧大清亡,辮子不能亡!
可惜的是,縱使張勳何等鍾愛大清,革命已經成為時代趨勢,浩浩蕩蕩、勢不可擋,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
辛亥革命時,張勳被派遣駐守南京,革命軍以將近兩倍的軍力進攻,很快占據高地砲臺。張勳本想親自率領部隊反攻,拚個玉碎瓦全,然而兩江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都堅決表示撤退,他只得無奈作罷,率隊退入徐州,從此割據一方。
一九一二年,清廷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宣告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到此結束,這對張勳來說無疑是最沉痛的打擊,人歸民國,心卻仍在大清。做為僅存能表示忠誠的行為,張勳命令三千部下一律不准剪辮子,他的部隊被稱為「辮子軍」,而他被稱為「辮帥」。
張勳是軍人出身,服從乃是本分。大清亡了,該聽誰的呢?袁世凱入主北京,他便歸順北洋政府。張勳曾對人說:「清帝故主也,袁總統恩師也,今袁為總統,宣統仍為皇帝,余為國民服務,公義私恩,兩無妨礙。」袁世凱雖然狡詐,但至少對大清留情面,張勳便將袁世凱視為大清帝國的接管人。袁世凱命張勳征討革命黨,他便揮師南下,用火炮和炸藥轟開南京城牆;張勳陪著袁世凱走南闖北,平定各處的起義,用生命找尋自己的生命意義。
張勳雖然是一介匹夫,思想跟不上時代潮流,但能在共和已定的民國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有道理在。他為人慷慨大方,是有忠有義的漢子,出身貧寒,明白人民的疾苦,因此把大量經費用在義舉之上,他對江西老鄉的照顧尤其周到,只要鄉親開口,張勳全部滿足,甚至贈送赤田村的每一家庭大瓦房一座,讓他們開開心心過年。
除此之外,張勳還在北京捐款建立會館,資助在京的江西籍學生和貧苦人士,江西省省長邵式平、共產黨創辦人張國燾、《五四宣言》起草人許德珩都曾得過他的資助,這種做法為他在家鄉贏得良好口碑。
‧府院之爭的開端
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稱帝,張勳在此期間被封為一等公,但他不開心,他想要維護的不是帝制,而是讓清廷重新獲得掌管天下的權力。袁世凱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夢,便在大家的反對下倉促下臺,抑鬱而亡。雖然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卻勾起張勳一直以來渴求的報恩夢。
袁世凱復辟失敗後的第二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對德國宣戰,而黎元洪堅決不參戰;段祺瑞對國會議員文攻武嚇,想逼他們同意,沒想到適得其反,議員們團結起來,開會罷免段祺瑞,段祺瑞灰溜溜地退避天津。
黎元洪開除段祺瑞後,段祺瑞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打算用武力把黎元洪打倒,不過他做為一個總理去推翻總統,法理依據站不住,會讓天下百姓心寒,向來注重個人名聲的「六不總理」不敢這麼做,他打算找個人代為辦事,讓他扮黑臉,自己則坐享其成。
段祺瑞首先想到的就是張勳,張勳該有的軍力都有,且對共和元勛黎元洪沒有好感,是最適合搞武裝驅逐之人。段祺瑞派出代表勸說張勳出兵入京,推翻大總統黎元洪,擁護馮國璋當大總統,恢復段祺瑞的總理之職。
張勳這位對滿清念念不忘的忠臣,一聽到就覺得報恩的機會來了,他回應:「出兵征討黎元洪沒問題,不過我不同意馮國璋做總統,應該擁立宣統皇帝溥儀復辟,一起回歸真祖國。」
*作者臉書「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古人黑歷史挖掘專家、文學研究扒皮手,擅長以生動幽默的文筆講述歷史人物。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