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調查我們班誰有兄弟姊妹,結果32個同學中,只有6個人舉手。」綁著兩個辮子的7歲茶茶也是獨生女,當然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特別,因為同學中大家八成都一樣。國內一對銀色夫妻18歲獨子日前在美因涉及校園槍擊未遂案而震驚各界,也再度引發各界對獨生子女教養問題的關注,殊不知相關議題對台灣新生父母來說,幾乎已是大家共同的問題。
台灣近年生育率始終在全球敬陪末座,且無論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祭出怎樣千奇百怪的鼓勵措施,國內每年新生兒人數仍在20萬上下徘徊。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7年我總生育率(育齡婦女於15~49歲生育年齡的平均生育子女數)僅1.13,排名全球第3低,僅次於新加坡(0.83)與澳門(0.95)。
惟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及澳門全國總人口均不及1000萬人,若僅限具相當規模人口數國家生育率相互排名,則台灣身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堪稱實至名歸。
更甚者,除了生得有夠少,內政部戶政司亦調查指出,近年國內每年約20萬新生兒中,其為母親第1胎的比例年年都超過50%,總人數約達10-12萬人;身為第2胎的比例僅占不到40%,總人數約7-8萬人;至於每年有幸身為家中第3胎(含)以上者的比例則只有一成,總人數僅2萬多人。
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從未像對岸般實施過所謂的「一胎化」政策,無奈獨生子女人數日趨成長卻大有輸人不輸陣之勢,尤其20後的新生代,更幾乎人人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難怪有人打趣說:「以前家裡的獨生子女都是心肝寶貝、掌上明珠,但現在獨生子女在台灣一點都不稀奇,反倒是『小三』(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三的人),那才真的是奇貨可居呢!」
獨生子女俯拾皆是,在別人眼中變得一點都不稀罕,但在自己父母心中,卻絕對是寶貝中的寶貝。另國內近年普遍晚婚晚育,影響所及,近年國內婦女第一次當媽媽的平均年齡,也愈來愈延後,最新統計2016年已逼近31歲,而有點年紀的媽媽,疼子常勝年輕媽媽,往往也更具經濟實力。
我新生兒男女性別比1.081 略高於已開發先進國家1.06
此外,台灣多年來一直存在「出生性別比」較正常值略高的疑慮,以2016年為例,我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為1.081(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的同時,會有108名男嬰出生),仍略高於已開發先進國家正常值1.06(平均每100名女嬰出生的同時,會有106名男嬰出生);故推斷國內可能仍有極少數醫護人員在應產婦或家屬要求篩檢胎兒性別,導致男嬰出生比例偏高的態勢更趨明顯。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諸如2015年我新生兒總數21萬3598人,其中男嬰11萬1041人、女嬰10萬2557人;2016年新生兒總數20萬8440人,男嬰10萬8133人、女嬰10萬0307人;2017年新生兒總數19萬3844人,男嬰10萬0477人、女嬰9萬3367人…,也再再印證上述推測恐非空穴來風。換言之,在台灣若一對夫妻計畫生育之初,即打定主義只生一個小孩,則生下傳統家庭觀念中老一輩加倍惜命命「金孫」的機率,極可能又比生下「千金」的機率來得高。
試想:面對一個背負傳宗接代、財產繼承、光宗耀祖…等使命於一身的獨生子來說,不要說是變成「媽寶」、「爸寶」了,即使是集家族三千寵愛於一身,也只是剛好而已吧!從這個觀點來看,為人父母者想要不寵壞獨生子女?或者說獨生子女想要不被驕慣?實務上還真有點難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