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絕的是,朱立倫日前在共識營被問到心想2024總統大位,他自我撇清「想2024的是黨內敗類」。這句自我批判,卻被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反問:「趙少康要選2024是敗類嗎?」趙少康則幫朱立倫的「失言」緩頰。當「敗類說」尚未落幕,國民黨發言人打出美女主播牌,挑戰原本論資排輩的傳統,遭到黨內資深議員的抨擊。
即便如此,民眾黨雖然好感度超越國民黨,但若問一般民眾「誰是台灣的最大在野黨」,大多數人還是會認為是國民黨,原因在於國民黨始終站在有力制衡民進黨的正面戰場。從罷免陳柏惟到四大公投、立委補選,國民黨發動一場又一場攻擊,同樣聲援民間發起的反對運動,雖然吞下不少敗仗,但國民黨依然旗幟鮮明。
綠霾籠罩,「在野合」有望?
台灣的政治現實已是綠大於藍,國民黨是最大在野黨,民眾黨是後起之秀,制衡民進黨已非單一政黨所能獨力完成。根據民意基金會的民調資料,沒有特別支持取向的高達約三成(27%),顯示中間選民比政黨力量更大,超過半數民眾對經濟不滿、庶民生活困難,因此,蔡政府的施政並非沒有破口,只是在野黨沒有抓準民意,因而虛耗能量。
面對綠色威權操縱選票壓迫少數,在野力量應該凝聚起來,這需要有人登高一呼。比如:反萊劑醫師蘇偉碩倡議從公共議題出發的「在野合」(藍、白、無),不只是「藍白合」,是政策的整合而非職位的分贓,選民自然會集中票源給最好的人選;又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倡議召開「民間國是會議」,可謂好的開始。盼國民黨、民眾黨及自主社運團體為台灣的民主動起來。
不論民眾黨或國民黨,誰能抓住民心向背,有了共同的主張,成功整合在野勢力,誰就有機會成為2024大選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