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台海兩岸穩定與歐洲安全》認為,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歐洲對他們的政治支持雖然受到歡迎,但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做出「超越政治姿態的實際作為」。由於中國系統性的侵害人權與掠奪性的貿易做法,歐洲已經重新評估了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然而大多數歐洲國家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顯然阻礙了歐洲與台灣發展關係的空間。此處的關鍵問題在於,歐盟或歐洲的主要國家是否願意/能夠承受中國的報復、為了台灣的政治地位承受更大的損失。
以德國新總理蕭爾茨上任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通話為例,蕭爾茨強調的顯然是深化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而非中國的人權或其他爭議,德國很有可能繼續梅克爾時代的對華友好路線;馬克宏的對華政策則是在說詞上經常自相矛盾—他雖然呼籲歐洲人不要再「幼稚地」對待中國,但又強調不該危及雙方的經濟利益,避免譴責北京侵犯人權的行為,甚至警告歐盟不該跟美國一起對抗北京。
報告認為,北京對立陶宛與斯洛維尼亞的壓迫顯然是對歐洲的考驗。歐洲必須決定何種經濟干預是不可接受的、維護個別歐洲國家的自決權、也維護歐洲單一市場的完整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歐盟與歐洲主要國家是否有意對抗中國,而且歐盟的反脅迫措施需要27個歐盟成員國達成共識,這顯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談判,這些措施也只適用於北京正式宣佈的制裁,對於中國打著別的旗號進行的間接經濟制裁也無能為力。
報告指出,面對不願因為中國讓利就放棄民主制度的台灣,歐洲在處理中國與台灣關係時至少有兩種政治選擇:第一種是延續過去「蒙混過關」的謹慎做法,亦即雖然宣稱「在政治上支持台灣」,卻不願實施改善台灣處境的具體措施。這當然可以暫時避免歐洲與中國的政經關係陷入混亂,因為中國將「統一台灣」視為核心的國家利益,但這僅僅是延緩而非解決了歐中之間的衝突,正如德國外交部次長林德納(Tobias Lindner)今年2月所說的:「與中國的分歧觸及歐洲價值觀與利益的核心—現在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為了勢將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第二種政治選擇則是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理念、政治與經濟夥伴,這種做法不僅是狹隘地將台灣視為一個民主國家,不僅將台灣視為一個先進半導體的供應商,而是必須通過善意的進一步政治宣示將其從中國的威權主義中解救出來。這意味著歐洲將大幅增加對台灣的政治和經濟投資,歐洲主要國家也會取消對台灣高階官員的歐洲旅行限制。
報告作者指出,第二種選項不見得會與中國堅持的「一中原則」相衝突,但歐洲必須擺脫對中國潛在懲罰的恐懼,畢竟與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的聯合集團打交道,對中國來說也事關重大,何況他們還要承受美國、英國與印太盟友的巨大壓力。對於大多數歐洲政府而言,第二種選項或許走得太遠,但中東歐國家因為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引來中國制裁,顯示台灣問題已經波及歐洲,歐洲需要尋找新的政治戰略來處理中國與台灣的問題,否則這可能會演變成導致歐陸嚴重分裂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