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調查是政策擬定者試圖瞭解民意的分布及趨勢的一種工具,在題項設計、抽樣、推論上,都有一定的社會科學根據,以客觀中立的調查方法實行,加上謹慎的推論,才能取信於人。但有些民調卻因為主事者缺乏對調查方法、社會科學的認識,變成政治宣傳的工具,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台灣競爭力論壇,以及每個月發布的「台灣民意調查」,經常被評為是「先射箭再畫靶」,不能說它完全不是民調,但在刻意的操弄及扭曲下,幾乎已經淪為主事者的放話工具,逐漸失去公信力。
以日昨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台灣民意調查為例,有不少題目設計,就是很典型的「誘導式」民調,也就是說,藉由預設特定價值的前提誘導民眾針對該前提進行回答。像是在防衞台灣的題目之中,「中共近期如果武力犯台,您對國軍打敗共軍,有效防衛台灣的能力有沒有信心?」加入了「國軍打敗共軍」,以台灣國防現況上,是沒有意義的問法。台灣軍力佈署目前是以防衞為主,我們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為戰略,主要目的不是打敗敵人,而是讓敵人知難而退,或是因攻擊台灣的成本太高,而有所顧忌。但在台灣民意調查的題目設計,預設了一個無意義、忽略我國戰略現實的前提,顯示出題目設計者對國防領域的無知。國軍本來就不是以「打敗中國」為目的,以這種誘導式的問法,若不是對我國國防現況缺乏常識,就是刻意要做出民眾對我國國防缺乏信心的結果,質疑蔡政府在國防政策的作為。
另外,在外交部份,民調題目為:「蔡英文總統預定4月17日出訪非洲邦交國史瓦濟蘭王國。您覺得蔡英文總統這次出訪,對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有沒有幫助?」這也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問法,總統的出訪不全是為了提昇台灣能見度,外交的目的,也不是只能提升台灣能見度。與友邦簽署聯合公報、擬定相關計畫展開實質上(如農業、醫療衛生、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把相關部會、外館、技術團、台商,與當地政府力量整合起來,開拓布局國際市場、撐出國際空間,都是總統代表我國出訪友邦各國的意義及具體成果。刻意問「對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有沒有幫助」,而不問其它可能的外交實質成果,只是為了誘導民調結果,以此挫敗總統在鞏固友邦、在外交上的種種努力。
關於台灣目前的國際地位,民調題目為:「整體來講,您對台灣目前的國際地位和外交處境,滿不滿意?」這種問法也令人啼笑皆非。路人皆知台灣的外交困境來自於中國的頻頻打壓,游盈隆解讀民調結果稱「仍有七成台灣人不滿當前台灣的國際地位,有超過三成的人強烈不滿意。」,基本上是一句廢話,不需要作民調就可以知道的既定事實。在中國不斷步步進逼,要求台灣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的威脅之下,處處封殺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如最近的WHA),阻斷我國與國際之間的交往,這種外交困局誰會滿意?問題是台灣如何團結一致,辨認並化解外交困境,是無論誰當總統都必須面對的。游盈隆納入這個毫無意義的題目,接下來再問兩岸關係相關題組,引導民眾並暗指我國所面臨的外交困境視為兩岸關係及國防上缺乏作為。這種套路跟國民黨批評蔡政府兩岸政策的角度,可以說是有87分像。
民調資料一向是政治人物喜歡操弄的工具,因為它可以對政治結果造成重要影響,可以影響群眾心理,製造出有利於民調主事者的輿論效果,但卻不須接受課責。游盈隆可以說這都是科學調查結果,卻不提他是如何在民調題目設計中,屢屢偷渡自己的預設立場,再加上民調的詮釋、因果推論上,更有許多操弄的空間。把民調變成一種作文比賽,卻以科學之名作為包裝,進行特定政治目的的宣傳,久而久之,大家也會知道台灣民意調查也只是類似民眾投書的特定意見,只是有看似科學的調查數據,而不是真正的「民意調查」。
*作者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