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說《典範人物》梅克爾(3):來自東德來自父親─從低調中學會民主與容忍

2022-04-27 05:10

? 人氣

梅克爾知道是「政治」改變了她人生的點點滴滴,也只有從事政治工作,她能建立一個自己理想中的政治目標,一個更好的德國。(資料照,美聯社)

梅克爾知道是「政治」改變了她人生的點點滴滴,也只有從事政治工作,她能建立一個自己理想中的政治目標,一個更好的德國。(資料照,美聯社)

梅克爾出生於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日,二次大戰結束後九年,希特勒舉槍自殺後九年又兩個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她不是一個在漢堡出生的小嬰兒而已。德國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子民都必須承擔德國在二十世紀先崛起,然後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發動戰爭,終而戰敗的命運。

希特勒以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同時也結束了所有德國人的尊嚴。

梅克爾出生前半世紀,德國是一個極致瘋狂的國家。每一次戰爭, 都是侵略者,也都是自殺行為。

希特勒死了,他們得活下來,卑微地活著。

希特勒(Adolf Hitler),攝於1931年12月5日,慕尼黑(AP)
希特勒以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同時也結束了所有德國人的尊嚴。(資料照,AP)

梅克爾後來每次面臨政治危機,德國評論家總會為她貼上「來自東德」的符號,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及歧視。

但正是來自東德、而且是父親基於使命感從自由的西德把一家帶至東德的人生歷練,世界誕生了一名奇特的典範女性領袖。

卡斯納全家住在小村子,時局一直惡化,他仍然堅持當牧師,繼續傳教,但必須低調。他從未想到逃回西德,為家人及自己「謀求最大利益」。他想的是如何過著「安靜的生活」,悄悄地、低調地不負上帝的旨意傳教。

卡斯納牧師待過兩個小村落。即使在東德時期,東柏林或許變了, 但到了易北河、阿爾卑斯山邊,這些小村落的長者始終堅定他們的信仰,他們需要牧師,不接受來自「柏林共產政權」的指揮。

這樣的教區,不論是卡斯納牧師先抵達的第一站易北河旁的克維佐夫,還是三年後移居的滕普林,他們一家始終生活於貧困中。

梅克爾(當時她的正式名字應該叫安格拉.卡斯納)常說:「我的童年沒有陰影,沒有創傷。」這說明了她的父母親對於信仰多麼奉獻及虔誠,他們不曾抱怨貧窮,不曾告訴孩子們處境有多危險、困難。

當卡斯納牧師接受教會的號召時,即背起了時代的使命,他明白也預期了後果:他想和苦難的人一起,把自己成為苦難的一部分, 甘之如飴。

梅克爾在這樣的教養下長大,她的從政之路因此如此不凡。那不是一般政治人物追逐的權力野心,而是使命的號召;她十六年的總理生涯不是權力的炫耀,而是使用權力解決時代的苦難。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梅克爾十六年的總理生涯不是權力的炫耀,而是使用權力解決時代的苦難。(美聯社)

如果東德體制下教會牧師的女兒帶給她一些特殊影響,可能和她的處事沉著有關。她比一般政治人物知道妥協,也了解妥協的重要性。她一點也不任性,不張揚,一生從不進行沒有意義的虛妄狂言或是政治演說。

正如她的父親,低調,但不忘使命在身。

自小就學會靜悄悄的生活,安於貧困的價值觀,懂得隱藏自己的想法,必要時才出手...這些特質;幾乎貫穿了梅克爾的一生。

她把自己藏得那麼好,沒有任何德國的政治人物在二○○五年前準備好接受「梅克爾時代」,那些男人們完全低估了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