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產生疫苗猶豫?
在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中,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不足,不值得他們冒著讓孩子承受副作用的風險,78%的家長表示這是他們猶豫讓孩子施打的原因。研究人員說,這表明當局需要進行更多公眾科普,讓家長了解兒童感染COVID-19的風險,以及兒童染疫在病毒傳播鏈的影響;同時需要更努力提高父母對疫苗接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認識,以鼓勵他們對疫苗的信心。
凱澤家族基金會(KFF)一項研究發現,親人和醫生的個人經歷可以有效說服那些對疫苗猶豫不決的人;在聽到家人、朋友或醫生的施打疫苗經驗後,超過一半計劃猶豫的人最終接種了疫苗。
夏皮羅認為,美國目前的防疫指導方針太混亂,官員對美國疫情狀況的看法各不相同,「感覺就像我們正處於不確定的泥潭中。許多人篩檢呈陽性的逕自待在家,導致病例數被低估,每個學校的確診處理方針與戴口罩政策也都不同」。
「但是在防控疫情中發揮作用、使我們更自由的方式是疫苗接種。」她呼籲,就算兒童與成人疫苗對Omicron的防護力下降,但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方面仍然有效,所以家長沒有理由推遲嬰幼兒的疫苗施打。
當所有年齡層都有疫苗覆蓋
當所有年齡層都有疫苗覆蓋,就能直接把新冠肺炎變成「地方病」嗎?夏皮羅認為,照理而言,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幼兒接種疫苗,它也能使社會更接近全體免疫,一個班上接種疫苗的兒童越多,就越不可能因為疫情而停課或出現重症病例。
哈佛大學的免疫學與傳染病教授葛拉格(Yonatan Grad)在哈佛公衛學院的新聞稿中則表示,成為「地方病」意味著新冠無法清零、不會消失,但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能讓更多人獲得抗體,從而病毒傳播情況獲得大幅改善,新冠的住院與死亡率也會明顯下降。
在孩子尚未等到疫苗接種時,家長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護孩子。專家說,所有與孩子互動的成年人都應該戴口罩、接種疫苗,而且最好是接種加強劑。監督FDA疫苗審查的醫學博士芬克(Doran Fink)本月表示,他理解許多父母的擔憂,他並承諾FDA將努力核實藥廠提交的任何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