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民主人士陳子明(3):政治反對派

2015-03-07 13:30

? 人氣

是這樣,我覺得在中國憲政民主運動的陣營中,應該要有多種可能性的備案。至於最後是誰出來,都是可以的。如果將來是台灣式的轉型,就需要一種跟體制內有對話能力的、也有信譽的人,否則憑什麼跟你對話?這個並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別人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不會提很激烈的要求,但卻是很堅定的人。只要是我提出來的事情,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我希望能持續保持這樣一個影響,就是說,搞政治的人是需要有信譽的,不能今天這麼說、明天那麼說,讓人家都不知道你的意思何在。我陳子明就是三條:第一條,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人;第二條,我是一個堅定不移的自由民主主義者;第三條,我是建設性的政治反對派,我跟共產黨的基本理念不一致,但我是可以對話的反對派。從1980年代、1990年代到現在,我的政治定位一直是這樣。

2008年,陳子明插隊40年後回到他內蒙插隊的地方,去看望老鄉

憲政民主

問:您說「民主運動要立足主流社會」,這個提法似乎假設了一種非革命的民主過渡,就是一種比較漸進的模式,在過程中逐漸培育出中國憲政民主的思想力量、社會力量與政治力量,在所謂的「公民社會」中持續擴大陣地。

陳:我主張走一條立足於公民社會的憲政民主道路,這可以說在1980年代中期就確定了。當時,我對自己團體的性質有過描述。我在接受《新聞週刊》記者白凱柔採訪時表示:我們願成為促進中國知識分子分流(即不要擠在進體制當官的獨木橋上) 和追求獨立性的先行者。我們的基本目標是:紮根民間,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推動政治體制的變革。

我出獄後這幾年,一些朋友凡是做了樂觀估計的,說三年變化、五年變化的,到目前為止都是破產的,而且也都是被打壓得比較厲害的。所以我是不會輕易說具體年頭的。但是我又有一個看法:中國的變化是加速度的,不是均速的,而且愈接近臨界點,變化的速度就愈快。由於是加速度的變化,所以看不清楚,好像暫時不會變,但是也可能很快就變了。

問:您在最近一篇文章中,重新闡釋梁啟超和章太炎的「革政」思想,說當前所謂的中國模式正在催化政治革命,而為了避免革命的代價,就需要「以革政挽革命」。您提出的「革政」思路,是否暗示修憲或立新憲?

陳:現在已經不得不對憲法動手腳了。1982年的新憲法是主流文明以外的一部怪異憲法,這憲法本身不具有憲法的性質,它對於人民和政府的關係,政府各部門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都沒有明晰的界定。我認為,州(地級市)這一級在中國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憲法上沒有地級市。按憲法,中國現在只有省市自治區,下面就是縣,然後就是鄉鎮。但比如說蘇州,從財政來看,蘇州市根本比青海和寧夏大很多,如今不可能再否定掉這個層級。財源都是往市集中,從縣往上提,從省往下放,重點都放在市。市這一級再不承認,是不可能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