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受社會關注的柯P的公共住宅(社會住宅)政策開始「成形」,第一批公宅數量與地點、申請資格、管理規範陸續出爐。不論知或不知,柯P的公共住宅政策可謂是台灣住宅政策的一個大型試驗,其影響極大,但同樣的挑戰也大、成敗未知。
挑戰1:尋地蓋屋 8年5萬戶
柯文哲計劃在8年內,為台北市增加5萬戶「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這個理念與政策目標,坦白說:不新;前市長郝龍斌時代的住宅政策,就已提出「增加公營住宅數量,以臺北市住宅存量5%為遠程目標(約45,000戶)」。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執行力,不少房地產業者都在「唱衰」此目標,認為市府根本不可能在台北市找出這麼多地、蓋出這麼多公宅。這是柯P公宅政策的第一個挑戰。
市府雖然已選出22處「公辦都更」的候選地點,但公辦都更同樣有其困難與問題。不過,如果腦袋轉一下就可以發現,雙北的住宅供需是彼此關聯、密不可分。如果柯P能與新北合作,透過交通建設搭配公宅興建合作,是有可能克服此問題。例如,捷運延伸深坑、汐止,換取公宅的興建。事實上市府選出的地點就已經有新北市的捷運聯合開發車站了。
第2個挑戰,大概也是最大且直接影響政策成敗的挑戰:規範與管理問題。
挑戰2:規範與管理
台灣搞了半世紀的國宅政策最後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政府不斷找地、蓋屋再便宜賣出,然後再去找地的循環中,而土地卻是越來越難找、越找也越偏遠。買到國宅的人是賺到了,但政府手上卻再無籌碼解決住宅問題。
柯P的公宅政策完全定位在「只租不賣」,長期來看是讓政府手上永遠有解決住宅問題的籌碼。特別是相較於其它國家,,歐洲國家社會住宅比例可達2-3成,香港近3成、星國近1成,韓、日、美等國也在6%左右。台灣公共住宅比例低到只有0.09%,過去1甲子,台灣政府在住宅政策上的失職、失能,在此數字上一覽無遺。
相較中央近年推合宜住宅,卻仍未能記取教訓,把大部份住宅都賣出的作法,北市府「只租不賣」是更正確、更有遠見,但是否真能扭轉打破傳統「有土斯有財」的「租屋不如購屋」的思維,仍有待觀察─當然,後來我們終於知道,合宜住宅要賣斷的原因之一是「官員要收錢」。
公宅比例如此低,代表的也是台灣政府完全缺乏管理的經驗;過去即使有極少部份的出租國宅,一來數量少,二來管理成效差,難以作為借鏡。未來面對數萬戶的出租公宅,市府從起頭的申請資格、決定入住者、租金的訂定與調整、對擁有的公宅硬體的維護、住戶的管理…..,都是一件龐雜且更容易引發爭議的業務。管理的好壞會決定整個政策的成敗,這也是柯P公宅政策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