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在5月2日證實,我國向美國採購代號「銳霆專案」的40輛M109A6自走砲,日前接獲美方告知因為「產線排擠」,原定於2023年至2025年分三年完成交運的期程將大幅延後,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開始交運。至於「產線排擠」的原因,依國防部長邱國正5月5日在立法院的答詢內容,是因為「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導致供貨期程改變」。
產線排擠說法欠卻說服力
但平心而論,「優先支援烏克蘭導致生產線排擠」此一說法實在欠缺說服力。首先目前美國軍援烏克蘭的155公厘榴彈砲,是保養維護較容易的牽引式M777榴彈砲,而非國軍所採購的M109A6自走砲。第二,目前烏克蘭已經預備派員接收由荷蘭與德國所提供性能較M109A6更勝一籌的德製PzH 2000自走砲;未來若要再增加自走砲,在考量性能與後勤維修保養一致性的前提下,比較可能的還是持續接收PzH 2000,而非M109A6。
至於若干媒體所報導,美國因全力加速生產M109A7,以及將庫存689輛M109A6升級至A7,已使生產線滿載,導致我國的M109A6交貨延遲。但此一說法不僅與邱國正5日在立法院的說法不吻合;負責M109A7與M109A6的貝宜系統公司(BAE Systems)也公開否認有「產線雍塞 」的情形,還強調該公司產能足以在不影響其他客戶合約的狀況下,提供我方需求並如期交貨。這讓整個軍售案生變的原因更顯撲朔迷離,也使人不禁懷疑,是否華府決策官員認為M109A6不符合「不對稱戰力系統」的標準,遂以技術理由「建議」我方主動修改或撤回此一已經完成美國國會審查程序的軍售案。
然而不管生變的內情為何,國軍砲兵「小步現代化」的努力再度受挫,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國軍砲兵戰力早已跟不上時代
很少有國人注意到,中華民國除海軍有2艘七十餘歲的祖父級潛艦「海獅號」與「海豹號」外,陸軍砲兵還有更多同樣可追溯到二次大戰的火炮。且與海獅級潛艦目前僅擔任訓練任務不同,陸軍的這些祖父級火炮還繼續擔任戰鬥支援任務,甚至在常備部隊的機械化步兵旅所轄砲兵營中,扮演「骨幹」的角色,例如M114牽引式155公厘榴彈砲。
以M114牽引式155公厘榴彈砲為例,最大射程僅有不到15公里,連共軍陸軍合成旅砲兵營PLL09型輪式122mm榴彈炮的27公里都望塵莫及,遑論共軍PLZ-05自走155公厘榴彈砲的40至50公里。事實上,就連國軍砲兵中年齡最輕(24年)、性能最先進的M109A5自走155公厘榴彈砲,由於沒有配賦增程彈,最大射程也不超過23公里。就算這次順利引進M109A6,其30公里的最大射程也只勉強超越共軍的PLL09型輪式122mm榴彈炮,仍不及PLZ-05。